7月15日,在內蒙古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赤峰博物館親切接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在觀看一段說唱展示后,習近平指出,你們的演唱讓我們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56個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我們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我今天來看你們,就是要表明黨中央是支持扶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少數民族以其獨特的風俗文化、宗教祭祀、體育競技、音樂舞蹈等,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燦若星河的文化寶庫。據悉,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少數民族的非遺項目所占比重達到45%,遠遠高于其人口數量所占的比重。這不僅說明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說明了國家和各級政府長期以來對于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視。目前,我國55個少數民族全都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比如,國內總人口僅僅三四千人的塔塔爾族的“撒班節”,于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態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其存在與延續主要依賴于人。包括傳承人群在內的社會各界,是否具有不斷與時俱進的保護意識及傳承能力,決定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良好承續。
面對生活環境的變遷、多元文化的沖擊、民族地區的青年人前往大城市或沿海地區務工、費時又難學的傳統技藝難以為從業者贏得體面的收入等現實問題,非遺傳承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非遺保護和發展面臨一定的壓力。對此,需要在項目保護的基礎上,積極發揮人的因素,進一步增加傳承人的受眾面,增強傳承活力。
“傳男不傳女、傳女不嫁人”等老規矩曾長期框定著不少非遺項目的傳承范圍。雖然這是當年為了在一個狹小的環境里保有獨到競爭力的必要手段,但在全球化市場無限廣闊的當下,這類保守的傳承理念只會給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造成阻礙。相反,只有想方設法讓更多的“后人”樂于學習、參與其中,才能不斷光大“前人”技藝,而這也是通過更為龐大的人群基數,增強非遺活力的關鍵。
事實上,如今在許多民族地區的學校中,通過多媒體手段的運用,眾多學生正在充分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美及精神價值,堅定了文化自信,也更為主動地參與到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之中。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喜愛、懂得非遺,具有較高綜合文化素質的人群的增加,少數民族地區的非遺傳承及發展將會不斷優化。
此外,在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要以更為開放的思想擁抱市場,大力發掘非遺項目具有市場潛力的部分,在保持最本真的價值觀、技藝理念以及民族性的同時,打開國內國際市場的大門。
本月初,“絲綢之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地區扶貧成果展”在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舉辦,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中國13個省區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中國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相關政策和成果。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結晶,也是脫貧致富、助力文旅產業發展的資源和資本。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民造就一方文化。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遺的力量將進一步彰顯。伴隨著越來越多有思想、有創意的人加入非遺保護和發展的隊伍,不但會涌現出更多的民族或地區名片式精品,也會助推民族地區的非遺保護從單個項目到區域的跨越發展,從而在更為廣闊的文化空間內實現非遺對當代生活的觀照,營造良好的傳承和發展生態。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