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中心老茶館蹤跡漸稀 上海的茶館文化如何才能傳承下去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8-13





      近日,在城隍廟上海老街上開了20年的“老上海茶館”無奈關張,不少茶客惋惜不已。20年來,這家茶館因為不變的老上海味道,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茶客。在茶館收藏的留言本上,他們不約而同地寫道:來到茶館,才感覺真正回到了上海。

      據統計,在上海老城廂,1950年以前就有169家茶館。不過,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上海的老茶館逐漸沒落。如今,或許只有在城隍廟、朱家角古鎮、新場古鎮等地才能找到百年茶樓的蹤跡。

      茶館是“世界的小客廳”

      老上海茶館原本在方浜中路385號的二樓,門面不起眼,不知道的人很容易錯過。不過,老板張薦茗并不擔心沒生意。開張20年,茶館已成為游客來豫園的打卡地之一。

      由于地塊動遷改造,整條上海老街的店鋪都已關門,但從張薦茗的描述和茶客上傳的照片中,還是能勾勒出茶館的模樣:茶館內的老式電話、電風扇、無線電、煤油燈等,每一件都貨真價實。茶客來到茶館,泡茶用的是上世紀90年代上海人用的方格子鋁茶壺,喝茶用的是以前流行的玻璃杯,耳邊是老唱片中傳出的吳儂軟語……不僅如此,每逢周末,老上海茶館都有江南絲竹演出。每個月,茶館還舉辦“學說上海話”的公益活動,網上預約要靠“秒殺”。

      張薦茗坦言,舉辦公共文化活動一開始是為了生意。20年前,家住城隍廟附近的張薦茗得知上海老街開張的消息,盤下一家商鋪,“老上海茶館”開張了。茶館的門面小,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茶館,他開始舉辦活動。漸漸地,他收藏的老上海物件和舉辦的文化活動讓茶館小有名氣,還收獲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有時候,店內一半客人都是外國游客。“有人說,上海是世界的‘會客廳’。我覺得,茶館就是‘世界的小客廳’,可以將上海的文化、精神、氣息講給別人聽。”張薦茗說。

      20年過去,“世界的小客廳”關張了,上海老街上另一家茶館春風得意樓也同樣關門,張薦茗卻因為茶館開始研究起上海的茶文化,還成立了上海市東方城市歷史文化收藏交流中心。他說,接下來要盡快找到場地,讓大家期待的茶館早日再次開張。

      凌晨3時開門的百年茶樓

      在上海市中心,最具茶文化底蘊的莫過于上海老城廂了。豫園九曲橋邊上的湖心亭被譽為“海上第一茶樓”,距今已有160年歷史。1950年以前,在城隍廟,一天能接待三千人規模的茶館就有十家。

      不過,隨著豫園的旅游商業化,也擠壓了茶館文化的空間。張薦茗說,如今上海的年輕人已沒有喝茶的習慣了,茶館在市中心很難生存。反而在上海郊區的古鎮,慢節奏的文化氛圍讓茶館更有生存力。

      在上海朱家角古鎮,就藏著一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老茶館。這座名為“江南第一茶樓”的茶館坐落在朱家角淀浦河邊,一進門就與熙熙攘攘的古鎮街道形成鮮明對比。整個大廳內,擺放著十多張茶桌,頭頂的復古吊扇,茶館一角的評彈舞臺,每桌標配的竹殼熱水瓶、玻璃杯和擺放著水果、瓜子、點心的木質茶點盒,都還原了老上海人對茶館的記憶。

      記者來到茶樓時是一個工作日的下午,茶館內三三兩兩坐著幾桌茶客。“現在不是最熱鬧的時候,最熱鬧的是每天凌晨。”茶館掌柜江虹蔚說。每天凌晨2時許,就有老人拎著茶壺,自帶茶葉,坐在茶館門口等待茶館3時30分開門。天氣不錯的時候,茶館每天早晨都是坐滿的。

      在江虹蔚看來,茶館能夠傳承百年茶樓的韻味,多虧這些90多歲的老人們。2012年,從云南來到上海的江虹蔚第一次走進茶樓時,這里已經歇業3年多,樓內一副破敗景象。為了找當地老人了解茶樓歷史,她花了8個月,每天找老人喝早茶聊天。

      在老人們口中,茶樓的故事逐漸顯露出輪廓:這座百年茶樓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至正二年,距今有600多年歷史,“乾隆第一次下江南的時候,還特意來這里看過。”后來,經過民初鄉紳葉鴻泉再次修建,茶樓名氣日盛,這時才有了“江南第一茶樓”之稱。

      2013年5月,經歷修整擴建的“江南第一茶樓”開門迎客,為回饋老人,鎮上65歲以上的老人來茶館喝早茶、聽評彈,江虹蔚都不收費。一傳十、十傳百,鎮上400多位老人,都成了茶館的“忠實粉絲”,每天準時來茶館報到。

      老茶館還有保留的必要嗎

      在朱家角古鎮的老街上走走,能見到不少茶館,不過大多是中西結合的新式茶館,能追溯到百年前的茶樓只有“江南第一茶樓”一家。家住古鎮的羅老伯說,以前他常去的百年茶館,不是倒掉就是拆掉,現在已難覓蹤影。在上海新場古鎮,也有一座名為“第一樓茶園”的百年老茶館。不過,近日慕名前去的茶客卻發現茶館大門緊閉。

      如今,上海的大街小巷,奶茶鋪、下午茶店和中西合璧的新式茶館越來越多,上海的老茶館還有保留的必要嗎?在張薦茗看來,茶館是最頑強、最有生命力的中國傳統文化空間載體。如今,茶館的形式雖然有所變化,但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沒變。因此,帶有傳統上海文化的老茶館已成為“博物館”,它們的消失自然讓人感到惋惜。

      在江虹蔚看來,要想保留老茶館味道,不僅要保留和修復原有的歷史建筑和物件,還要讓活著的歷史傳承人來“講故事”。作為朱家角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早茶只有當地老人參與未免可惜。她說,接下來茶樓會讓游客也參與這一傳統,游客可以住宿在古鎮老宅中,夜晚感受寧靜的老街,早晨來茶館和老人們一起喝早茶,“這樣,茶館的歷史文化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