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之美】宣筆:落紙驚風起 揮墨意縱橫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8-26





      宣筆是毛筆的一種,因產于宣州而得名,它以獨特的制作工藝和性能在當代中國毛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中國三大名筆之一。宣筆筆毫軟硬適宜,書寫流利,不僅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制作考究,具有顯著的工藝價值。

      宣筆品類齊全,規格分大、中、小;用料分羊毫、狼毫、兼毫、獾毛、鼠須等;用途分書法、國畫、彩畫、油畫、化妝等。

      【宣筆制作特點】

      宣筆的制作不僅精于選料,更注重工藝。可分為水盆、裝套、修筆、檢驗、裝球五個部分。宣筆制作要經過一百多道工序,主要有選毫、切割、修削、裝潢等,包含了筆工藝人的艱辛和勞累,尤其是修筆和檢驗必須細之又細、精之又精,一支上品宣筆要反復修筆多次,并用放大鏡來檢查。

      傳統宣筆的選料非常嚴格,羊毫一般只選取宣城一帶的白山羊腋下、脖子下的毛,狼毫筆選用宣城山區黃鼠狼尾巴上的毛,而紫毫則選山區老兔的部分尾毛。

      宣筆筆管以竹、木、牛角、瓷、象牙等為主,講究“心圓管直”。筆毫主要選自兔毛、羊毛、黃鼠狼尾、石獾、牛耳毫等。

      【發展歷程】

      戰國時期秦國大將蒙恬南伐楚國,途經中山(涇縣一帶山區為中山)得到毛純、質好的兔毫,用它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筆,即今天宣筆的前身。

      唐宋是宣筆生產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宣城一帶已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宣筆被列為“貢品”、“御用筆”而盛行全國。宣筆全系手工完成,天然自成,不添加任何化學原料,其技藝師徒相傳、精工細作、技藝獨特,形成“尖”“圓”“齊”“健”四大特征,毛純耐用,剛柔并濟。

      歷代文人雅士盛贊宣筆,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詠宣州筆》中贊道:“落紙驚風起,搖空邑露濃,舟奇與紀事,舍此復何從。”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在《謝送宣城筆》中贊道:“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 ”

      新中國成立后,老藝人鳳元龍帶頭組織十幾名制筆藝人,組建宣筆生產合作社,1963年改為“涇縣宣筆廠”。原料由過去的單一兔毛發展到羊毛、狼尾、石獾毛、鼠須等近30種,品種400多個,年產60萬余支。

      宣筆在現當代書畫界影響也較大,著名書畫家林散之、劉海粟等都參與設計革新。林散之設計“鶴頸”筆;劉海粟認可“蓮蓬斗筆”,并贊曰“宣筆縱橫,蟬蛻龍變”;書畫名家李苦禪、趙樸初、蕭龍士、黃胄等也都對各類宣筆進行過試筆鑒定。

      1996年,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佘征軍擔任生產技術廠長兼宣筆工藝研究所所長,著手宣筆的開發和挖掘,挖掘出漢代的“簪筆”,恢復了唐代著名制筆大家鐵頭和尚的“鐵頭紫毫”,恢復制作了唐代雞距筆和適合佛家抄經的“小紫尖”以及宋代的諸葛改良的紫毫筆“江南凈紫”、元代貢品“黃連筆”等,使宣筆傳統品牌——“紫毫筆”重放異彩。他還與化工研究所合作,研制出毛筆焊接用膠,徹底解決了筆管(桿)開裂、毛筆長期使用后禿頭、掉毛等問題。

      【非遺傳承】

      近年來,宣筆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宣筆產業已成為當地的一項支柱性產業。其中,宣州宣筆廠內制作的高級書畫筆,除供應北京、上海等20多個省、市外,每年還有大宗出口,成為書畫愛好者眼中的“香餑餑”。

      2006年,由原涇縣宣筆廠改制而成的涇縣三兔宣筆有限公司被評定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2008年,兩支特制宣筆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華麗亮相。2011年,該公司被省文化廳授予“第三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以致當地有了“要訪宣筆,必到黃村;到了黃村,必訪‘三兔’”的說法。與此同時,宣筆傳統制作工藝也榮登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遺”名錄。 2012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黃村鎮“中國宣筆之鄉”榮譽稱號。為實現“宣筆夢”,做大做強宣筆產業,涇縣出臺了促進宣紙宣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黃村鎮也出臺了相應的 “行動計劃”,并成立宣筆行業協會,積極培育三兔、晟鋒堂等行業龍頭企業,傳承宣紙制作技藝,唱響“中國宣筆之鄉”這一特色區域品牌。


      轉自: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