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秧未插魚秧小,種出明珠顆顆圓。”這是明代伍載喬對珍珠養殖盛狀的描述,也是“德清淡水珍珠傳統養殖與利用系統”(以下簡稱“德清珍珠系統”)農業景觀的真實寫照。
“德清珍珠系統”,是包括人工植珠技術、魚蚌混養技術、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內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2017年被認定為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為進一步挖掘、保護、傳承和弘揚這一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做好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工作,浙江德清于16日召開“德清珍珠系統”保護與發展專家咨詢會。
“‘德清珍珠系統’對珍珠產業、區域發展、水系保護及文化傳承等都有著示范和引領作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在會上這樣說道。
閔慶文認為,德清珍珠產業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除了關注珍珠產品本身外,更要關注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這樣才能讓農業文化遺產這個‘金字招牌’,真正在地方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
浙江德清,水域面積寬廣,水質優良。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期,湖州府人士葉金揚便成功培育出附殼(佛像)珍珠,并進行大規模推廣。幾百年后,以沈志榮為代表的德清珍珠人,使規模化人工育珠得到新發展,加快形成從河蚌養殖到加工成珍珠終端產品的完整產業鏈條。
此后,中國成為珍珠大國,產珠量占世界珍珠總量90%以上,德清則成為中國最大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更孕育了以歐詩漫集團為代表的珍珠產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傳承和完善珍珠養殖技術和深加工技術。
“從粗加工到深加工再到精加工,德清珍珠產業的發展,對中國珍珠養殖產業具有拉動作用。”在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苑利看來,進一步提高珍珠產品附加值至關重要。
苑利說,如今珍珠產業觸角雖已延伸至化妝品、首飾、醫藥等行業,但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其理應開發更多用途,“德清珍珠產業還大有前景。”
2019年,“德清珍珠系統”被列入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德清珍珠系統’不只是德清、浙江的寶貴財富,更是中國的文化遺產。”德清珍珠行業代表中國農學會珍珠咨詢專家、歐詩漫集團董事長沈志榮說。
對此,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斌認為,德清更應對珍珠養殖史、發展史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為中國乃至全球珍珠產業提供重要學術價值和商業價值。
“不僅是珍珠文化,德清的研究面甚至可以拓得更廣,上升到全球貝類領域。加強技術研究,用數據提供一個最直接的支撐。”王斌說。(完)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