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次匯集非遺傳播研究學者、政府部門及相關行業從業者理論實踐觀點的著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到傳播》,近日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該書分別從非遺保護的傳播視角、非遺傳播的理論研究以及非遺影視傳播、展示傳播、活動傳播、新媒體傳播等實例,對非遺傳播的意義、特點、規律及實踐經驗,第一次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匯總與分析。
該書首先對非遺傳播的定位作了討論。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民俗學專家劉魁立在序言中說,傳播在非遺傳承保護進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承與傳播是非遺保護的兩個翅膀”。
該書主編、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楊紅認為,傳播主要包括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長期以來,非遺主要通過人際傳播,即少數人之間、通常是面對面地開展;到了現當代,更多大眾媒體參與了非遺相關信息和知識的傳播。通過對十余年來非遺傳播相關數據的分析,她提出,隨著社交媒體的崛起和其顯著的人際傳播特質,當下的非遺傳播又某種程度上回歸到了人際傳播,其覆蓋面和互動性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大眾傳播范疇。
對新媒體傳播的關注是該書的一個特點。該書收錄了中國青年網、光明網、快手短視頻等新媒體的非遺傳播實踐,為業界提供了相關經驗。對省級非遺專題微信公眾號、非遺服務平臺類微信公眾號等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非遺新媒體傳播的發展。
據了解,該著作的核心內容來自2018年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承辦的非遺傳播專題研討活動,同時對國內非遺傳播實例進行了系統征集和梳理、分析。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在研討時認為,非遺傳播是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一項重要工作,有利于提高非遺的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可以有效發動社會力量、專業機構等參與非遺保護傳承,提高社會公眾認知,為此,應該不斷擴大非遺傳播“朋友圈”,推動更加專業和規范地傳播非遺。(記者王學思)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