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9-23





      盡管關于農業歷史、農業生態、鄉村文化等研究已持續多年,但系統性的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始自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

      為了應對人類發展所遇到的全球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污染、荒漠化、貧困等一些重大問題,以及快速的城鎮化、工業化等對農業與農村發展所帶來的一些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2年在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全球峰會上,提出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2005年確定了首批保護試點,并于2015年被正式列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項正式工作。截至目前,已經有21個國家的57項傳統農業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幅員遼闊的農業大國。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創造并不斷發展了許多既具有歷史價值、更具有現實意義的農業文化遺產,契合了當今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發展內涵。正因為如此,中國成為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的最早響應者、積極參與者、堅定支持者、重要推動者、成功實踐者和主要貢獻者。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目前以15個項目位列世界各國首位。2012年,率先開始了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已經先后發布4批91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通過“南南合作”等各種形式,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貢獻了“中國經驗”,農業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農業國際合作的一項特色工作,并在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多功能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不是關于過去的、而是關乎人類未來的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

      閔慶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科學咨詢小組輪值主席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