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參與的遺產保護更持久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10-02





      1985年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北京故宮、長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猿人遺址、泰山等6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開始了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歷程。32年來,中國已經從一個世界遺產保護的初學者,成長為世界遺產保護的大國,不僅是擁有世界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是有著豐富保護管理經驗,能夠向其他國家的世界遺產保護提供支持的遺產大國。

      2012年之后,文化遺產保護如何更好、更充分地促進文化傳承、認同,促進地方可持續發展,成為中國文物保護界和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越來越多的大學建立了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學科,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2012年慶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遺產公約40周年,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的主題便是“世界遺產與可持續發展”。

      如何讓社會分享文化遺產保護獲得的利益,如何通過遺產保護促進文化間對話、建設和平、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世界遺產進入21世紀后最基本的發展趨勢。2017年“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則是中國世界遺產保護促進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實踐。從2009年鼓浪嶼沖擊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開始,鼓浪嶼所在社區就開始關注和參與到遺產的保護實踐當中。鼓浪嶼社區的居民大多數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許多人是教師,極為關注鼓浪嶼的文化建設。鼓浪嶼申遺工作回應了他們復興鼓浪嶼文化的訴求,使他們意識到鼓浪嶼的遺產保護對于他們生活的意義。在整個遺產申報的過程中,從老一代生活在鼓浪嶼的藝術家,到中年一代的詩人、學者,再到年輕一代,甚至是新鼓浪嶼人,從家庭旅館協會到鼓浪嶼商業的從業者,大家的共同努力,保證了鼓浪嶼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鼓浪嶼申遺成功的意義早已不是通過列入世界遺產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它最大的成功在于促進了社區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復興。

      在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發展過程中,社區的作用不斷受到關注,無論是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平遙、麗江,還是正在申報過程中的景邁古茶林,社區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社區對遺產保護的關注和參與則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作者:呂舟,系清華大學國際遺產中心主任)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