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發展要符合鄉村實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10-16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重要的文化、旅游和經濟資源,在鄉村的沃土上,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其蘊含的行為規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至今依然顯現著蓬勃活力。各地具有鮮明地域、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成為發展鄉村經濟、催生鄉村旅游、實現農民增收的特色文化產業。

      文化傳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新時代讓非遺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精神動力、產業經濟動力和社會治理動力,需要研究符合鄉村實際和非遺傳承發展實際的思路和措施。

      涵養文明鄉風

      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用非遺活躍鄉村文化生活,用明德引領社會風尚。

      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鄉村非遺的有效資料。開展鄉村文化資源普查,掌握每一村落的“鄉愁”記憶,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如古戲臺、古寺廟、傳統民居,還包括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關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挖掘記錄整理的基礎上,建立檔案,為涵養文明鄉風提供鮮活生動的文化資源。

      擁有非遺項目的鄉村要發揮資源優勢,通過舉辦展覽演出、教學傳習、節日民俗活動等,吸引更多的鄉村群眾參與和享受非遺,使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滿足鄉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村風村貌。以非遺講好鄉村故事,以非遺引領文明鄉風,使非遺與鄉村現代生活相適應、與當代文明相協調。

      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門應注意發現有美譽度和影響力的群眾性非遺活動,并加以推廣。同時,要組織開展鄉村美麗非遺小課堂、非遺小舞臺、非遺小庭院、非遺網絡直播等活動,扶持一批有影響和帶動力的非遺家庭、非遺社團、非遺工作室、民營小劇團,搭建非遺傳播的微平臺,培育非遺傳播的“干細胞”,使群眾參與非遺的方式和路徑便捷均等。

      文化工作,重在建設。一方面要保護好古鎮古村落、歷史街區以及非遺依存的傳統實踐場所,還要在鄉村規劃建設一批有中華建筑風范和地方建筑特色的傳習所、專題展示館、傳承基地等非遺活動場所,構建覆蓋廣泛的鄉村非遺傳承利用網絡,使非遺傳承傳播的設施環境與自然環境、民俗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相得益彰,構成廣大鄉村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景線。

      促進鄉村產業興旺

      非遺不但具有文化屬性,還具有經濟屬性,特別是傳統手工藝類項目和鄉村旅游項目,非遺在培育發展富民產業、提高脫貧質量和群眾滿意度方面大有可為。

      鄉村手藝種類繁多,包括農畜產品加工、工具制作、織染紉繡、紡織扎制、燒冶鑄造、剪刻繪畫等,手工制品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各地鄉村應重點發展鄉村工藝,實施“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計劃,順應社會消費需求,創新產品設計,豐富產品種類,提升產品品質,不斷培育村級經濟增長點。要注意培育非遺產業集群和文化品牌,壯大鄉村產業規模,完善非遺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吸收更多鄉村群眾就業增收。要探索傳統手工藝合作生產模式和產品現代營銷模式,政府相關部門要研究出臺扶持鄉村傳統工藝產業發展的財稅、信貸、土地等政策,培育孵化一批成長性強的傳統手工藝企業。

      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通過鄉村非遺資源有機融入鄉村旅游產品開發,有助于增強鄉村旅游的體驗性、推動鄉村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豐富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推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在充實旅游內容方面,要科學利用傳統村落、非遺傳習所、手工藝作坊等,開展非遺研學旅游、體驗旅游等。在豐富旅游產品方面,開發一些具有地方特色、適合攜帶、價格適度、創意獨特、有用好看的手工藝旅游產品,規劃一些串點成線非遺體驗目的地的精品旅游線路。在拓展旅游邊界方面,將非遺積極融入鄉村旅游的產業鏈中,包括農場農莊、特色餐飲、客棧民宿、民俗演藝等。

      將發展傳統工藝與非遺精準扶貧相結合,對于帶動就業、增加收入、扶志扶智具有直接推動作用。非遺扶貧,一要結合實際建設命名一批傳統工藝工作站,搭建“非遺+扶貧”的工作服務平臺,工作站重點做好產品創意研發、展覽展示和市場推廣。二是建設一批非遺扶貧工坊,遴選合適的手工藝項目及傳承人,對當地群眾進行就業技能培訓,同時要注意與生產就業相結合,鼓勵有實力的手工制作企業、電商或其他機構,參與解決產品銷售問題,打通非遺扶貧“最后一公里”。三要開展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加強“非遺+扶貧”能力建設,提高傳承人技藝水平、創新能力、營銷策略和管理素質,為非遺扶貧培養帶頭人。

      助力鄉村有效治理

      鄉村振興,有效治理是基礎。鄉村治理要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非遺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價值和社會行為規范,為鄉村治理注入了鮮活的法治、德治資源,形成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現代鄉村治理格局。

      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學、傳統表演藝術、傳統美術作品以及傳統禮儀、節俗活動中包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通過戲劇曲藝演出、故事宣講、作品展覽等多種形式,弘揚敬業樂群、孝老愛親、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等社會美德,為鄉村和諧治理涵養力量源泉。

      利用好具有深厚歷史傳統的鄉規民約及其道德培育功能,并在新時代進行闡釋、利用和弘揚,不斷賦予鄉規民約新的時代內涵,不斷豐富其表現形式,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使鄉規民約煥發勃勃生機,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文化保障。

      充分發揮各類非遺協會、理事會、社團組織的集體作用,在傳承非遺技藝、開展非遺實踐活動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法治、村規、守則和德行教育,培養有技藝、有規矩、有品行的新時代非遺傳承人群,為鄉村治理貢獻非遺力量。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