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是河姆渡人的“祖輩”!8000年前靠海而居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6-01





      他們是河姆渡人的“祖輩”

      8000年前靠海而居,天天吃海鮮大餐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余姚市人民政府、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在寧波余姚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重要考古發現:


      在距離河姆渡遺址13公里的余姚市三七市鎮井頭村,發現一處地下5到10米深的遺址,出土了數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后廢棄的各種海生貝類——蚶、螺、牡蠣、蛤、蠔等,經過碳十四測年,確定距今8000年左右,早于聞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它被命名為井頭山遺址。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

      創造了三個歷史紀錄


      井頭山遺址橫空出世,創造了三個“最”:


      地下5到10米(即海拔-3到-8米)——這是中國沿海地區目前所見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遺址。


      距今8000年左右——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過去寧波沒有發現過早于河姆渡的文化面貌,這次把寧波人類活動的歷史往前推了1000多年。


      另外就是,這是浙江迄今發現的沿海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


      當天下午,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齊聚余姚,開了一場專家論證會。“震驚”、“前所未有”、“獨一無二”,這是專家說得最多的詞。


      井頭山遺址是怎么發現的?


      2013年10月,寧波一家公司在土建地質鉆探土樣時,無意中帶出了一些深埋地下的碎陶片、殘骨器、動物遺骸等,其中還有大量蚶、牡蠣、螺等海產貝殼。


      同時,一位名叫王維堯的老人和堂哥王維新在工廠的院子里放羊,撿到了碎貝殼,馬上送到了田螺山遺址發掘工地,交給技工,技工又交到發掘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手里。他覺察到,這是非同尋常的來源。


      在論證會上,省考古所王海明研究員特別提到這事,向老人表達敬意。


      現場都是先民吃剩下的貝殼

      有15米寬,2米厚


      這是一個8000年前的大型“吃貨現場”。


      出土遺物中最多的一大類,便是先民食用后丟棄的數量巨大的各種海生貝類。排行榜前五名:蚶、螺、牡蠣(其中就有我們現在常吃的生蠔)、蟶、蛤。


      “發現了成千上萬筐。”孫國平說,已經無法用單件計算。排第一位的蚶,發現最多,主要有血蚶和毛蚶兩種。排第二位的是蠔,有大牡蠣,還有小牡蠣,比我們現在吃的要大得多。孫國平說,8000年前,人少,它們的生長壓力也小,自然長得好。


      除了海貝,出土遺物中最多的是人工制品,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貝器、編織物等。


      遠古時代,古人的生活條件有限,食物得來不易,一定會物盡其用,最特別的就是貝器,人們把吃剩下的大型貝殼加工磨制成各種貝器,作為工具,比如鏟、刀、飾片等。


      井頭山人的主食,就是海鮮。那么,井頭山人吃不吃稻米?這也是第一次:發現了少量炭化米、稻谷殼、水稻小穗軸。中國過去發現的貝丘遺址里都沒有發現過稻作農業的遺存。


      考古工地很深。“你站的地方,離地面8~9米,最深的有10米。”孫國平對記者說。


      此前,在浙江省內,河姆渡遺址是埋藏最深的遺址,最深的地方離地表有4米。而在這里,挖到地下4米,還沒有發現,“到5~6米,我們才碰到東西。這在浙江破了紀錄,可以說是‘第一深’。”


      現場,滿眼是堆積的貝殼。先民們把吃剩下的貝殼倒在這里,有15米左右寬度,最厚的地方超過兩米。


      那么,井頭山人住的房子發現了嗎?


      “我們很希望能在這里發現建筑遺跡,不過還沒有。”孫國平有些遺憾地說,不過,卻發現了很多木器,堪稱8000年前的“黑科技”。


      木器照理說容易爛,然而這8000年前的木器卻保存完好,顏色、形狀像新的一樣。


      “能保存到現在,可以說很稀奇了。只有在這樣飽水狀態的遺址里才能保留下來。”孫國平說。


      井頭山發現的木器,大多數是生產工具的配件,比如斧的木柄、石錛的木柄,還有木鍬、木矛(基本上用來捕獵)以及船槳的槳葉等。


      孫國平從“澡盆”里撈出一件木器,器形很怪,孔里面插了一根比手指頭要長一點的木頭的銷釘,還可以搭扣牢,像一把鎖。孫國平說,這屬于“高科技”了,在河姆渡遺址也沒有發現這么先進的器物。最關鍵是,孔隙里涂抹了一層填塞的材料,像膠水一樣,目前浙大正在做鑒定。


      遺址現場再往前走一會,就到灘涂上了。海,就在眼前。


      可以想像8000年前,井頭山人吃完自助海鮮大餐,在落日時分的海邊散步。


      井頭山人是河姆渡人的“祖輩”

      “父輩”還沒有找到


      井頭山遺址比河姆渡文化早了1000年,它們到底什么關系?


      孫國平說,井頭山人是河姆渡人的祖輩——不是父親輩,至少應是爺爺輩。他們跟河姆渡人有著文化血脈上的聯系。更專業的表述是:它是河姆渡文化的祖源,并非直接的源頭。中間還有個缺環,也就是河姆渡人的“父輩”,還沒有找到。


      從文化類型上看,跟河姆渡文化多少有點聯系,但又有明顯差別。比如,陶釜,是用來蒸煮食物的,河姆渡人幾乎家家都有,而井頭山人的陶釜樣子不一樣,上面的花紋卻是一脈的。


      河姆渡遺址是透視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距今六七千年那一重要時代社會歷史文化發展進程的一扇最清晰的窗口。


      如今,作為河姆渡人“祖輩”的井頭山人,又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


      目前,第一階段發掘接近尾聲,接下來該如何?


      “因為它的特殊、它的重大意義,好幾位專家都不建議結束田野工作,希望在田野工作中能繼續探討,收集好環境資料,找找井頭山人的房子、墓地、人骨,結合南方族群和北方族群DNA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討彼此的交融方式。”北京大學教授趙輝說。


      新聞+

      什么是貝丘遺址


      貝丘遺址,是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形態,從字面上理解:堆成了小山丘的貝殼。在考古學上,指在地層中發現的海鮮貝殼組成的堆積。


      我們國家發現過很多貝丘遺址,在中國海岸線及近海島嶼上,從北到南,發現過上百處早至6000多年前、晚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貝丘遺址,展現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的海洋生活。


      但一直以來,學界有很多疑問,為什么很少發現6000年以前的貝丘遺址?


      如今,井頭山遺址的發現,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答案。



      轉自:錢江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