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書法之美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6-12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因形生意的字體,故名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已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也具備了刀筆、結體、章法三大始終影響后世書法流向的要素。甲骨文書法之美,可以從筆法、結構、章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筆法


      因為龜甲獸骨的間質和契刀的鋒利,所以甲骨文的線條挺拔勁峭,別有異趣,更能體現出“書到瘦硬方通神”。甲骨文筆畫主要由點、直線、彎曲線組成。其點,多擬形表意,顯得含蓄蘊藉。在甲骨文字中多以字綴的形式出現。以點為例,其所表示的定義很多,如表示水滴、谷米粒、淚滴、血滴、塵土、氣味、唾沫等。其形態各異,有的形同三角、米粒,有的壯似棗核、紡錘。起筆以筆尖輕輕逆入,使甲骨文更顯得生機靈動而又含蓄沉穩,有畫龍點睛之妙。


      其直畫,線條瘦勁、堅挺、犀利、峻峭,有的用筆干凈利落,有的力度穩重、入木三分,表現出“以刀代筆”的鋒利與爽快,體現出“刀筆味”的凝重與古雅,達到線條遒勁秀美、氣意連貫,穩重大方、氣勢逼人的效果。由于刀刻的緣故,甲骨文的轉折少圓轉,多是由兩筆交接而成,因而交接處方折居多,峻骨爽氣,清癯犀利。有時為了避免交接形成的圭角和雷同,在兩筆交接之處,常常是筆斷意連,活潑生動,自然天成。


      其彎曲筆畫,也始終保持中鋒的瘦勁圓渾,同樣彰顯孫過庭稱贊的“篆尚婉而通”之美,“彎”而愈勁,“曲”而能筋強骨健,即如折釵股。于婀娜中保持剛健和遒勁,圓渾中仍不失潤麗和柔媚,且刀筆流暢,氣息貫通,風神畢現。而有些一筆寫不下來的復雜“彎曲”,雖為分段重新起筆書寫,但于接點處既不留空隙又不留接點,更是顯得起伏連綿,峰回路轉,曼妙多姿。


      結構


      甲骨文書法的結體,為漢字的字形之態奠定了基礎,其字體以長方形為主,形體大多是5∶8和5∶3的形態,符合黃金分割率的原則。漢字是在象形字為主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甲骨文中,象形字占有相當的數量,一些非象形的會意字、形聲字,就其構成的各個部件來說也都是以象形為母體,所以說甲骨文的象形字,真正體現了“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概括地表現出物象最基本和最富有特色的那部分。


      正是由于字體具有象形的特點,在結體上隨體賦形,任其自然,而且往往一個字有很多種不同的字形體態,使甲骨文字的結構更加千姿百態。所以,甲骨文的字體結構雖以端正為基礎,卻不拘于端正,在字的結構上常常顯示出靈活性、生動性和多樣性。其形體態勢的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因勢而行,不拘一格,又以一個重心為基礎,使其參差錯落,穿插迎讓,偃仰開合,顧盼呼應,動靜起伏,在靈活自由、錯綜變化中,又顯得均衡、對稱、穩定。甲骨文的結體重視構形上的穩中有動、欹中有正,既能體現恣意的創作情感,又合理自然,不著雕痕,體現了書家對宇宙法則和造化神功的體認。


      章法


      甲骨文刻辭的章法,基本形式是直書,有右行的,也有左行的。我們現在書法創作的自上而下書寫,自右而左排列的章法格局和傳統款式,便是由甲骨文最先確立的。


      在章法布白上,甲骨刻辭的又一特點就是它注意材料的大小、形狀和卜辭內容多少及卜兆紋路進行鋪張。如有的多條卜辭并列,每條卜辭因字數多少的不同,行首和行尾便不齊平。有些方形字的多條卜辭,往往排疊成塔形結構,錯落有致,顯得美觀。有的整版文辭密密麻麻,猶如繁星密布于天穹,有的布置稀疏,字與字之間距離很大,上中部留出大片空白,仿佛十五的夜晚,月明星稀,給人一種曠達恬靜、神清氣爽的感覺。有的文字從上直落而下,下部留有很大空間,給人一種飛流直下、一瀉千里的感覺。有的則將數條辭分成數塊字群,以不同的排布方式,分置于不同角落,宛如高明的軍師巧布的疑陣,令人莫測虛實。


      總之,刻辭章法具有天然渾成的效果,參透著先民們對美的追求。字與字大小相間,錯落有致,各個殊異,行與行參差有序,行文自然,各具姿態。縱橫依其勢,變化因其形。其虛實相生、率真質樸的藝術效果,極具審美價值,這正是甲骨文章法的獨特魅力。


      (作者為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委員)



      轉自:江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