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文化遺產地的蔚藍身影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6-29





      福建擁有3項世界文化遺產。除“福建土樓”、“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外,“武夷山”還是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文化遺產各自有著豐富的價值特征。但作為一個整體,這些文化遺產背后,又都映襯著中國海洋文化的獨特內涵。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距今3750余年的架壑船棺、距今2400年左右的城村漢城遺址,是業已消逝的古閩族、閩越族文化遺存。雖然留下許多歷史謎團,但學者們認為:古閩族、閩越族已經掌握當時較高水平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習慣于水上生活,是中國東南沿海史前典型的海洋族群。


      武夷山朱子理學文化、茶文化都對武夷山文化遺產有著重要意義。武夷精舍、興賢書院、朱熹摩崖題刻都被列入核心遺產點。宋代也是中國海洋貿易興盛期。朱熹在創立理學過程中,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要求,對傳統的義利觀、本末觀進行了新的思考和詮釋。朱熹在大量著書立說、大力興辦書院的同時,曾親自做過“坊刻”書商以謀生,這為其將理學人格融入商業文化提供了實踐基礎。朱熹的《四書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建本圖書通過對外貿易和人文交流等途徑,大量留傳海外,使福建成為當時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地區。


      武夷山遇林亭窯址出土的黑釉瓷器,見證了北宋時期斗茶之風的大肆盛行。這些瓷器還隨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流傳到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對當地的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產生了影響。


      明末時期,西方殖民擴張勢力進入東南亞,武夷紅茶借助東西方海洋貿易也進入歐洲市場。由于適應工業革命蓬勃興起帶來的日常需要,武夷紅茶與英格蘭牛奶、加勒比海紅糖一起,為英國產業工人提供熱量和能量。1773年12月16日,北美爆發波士頓傾茶事件,所傾茶葉大部分是武夷紅茶。一直到19世紀前期,以武夷紅茶為代表的中國茶葉大量外銷,貿易收益頗為可觀。而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印度、錫蘭等地逐步成為歐洲最主要的紅茶供應地,武夷紅茶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才開始逐步走向衰落。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包括“六群四樓”:永定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振福樓、衍香樓;南靖田螺坑、河坑土樓群,華安大地土樓群,南靖和貴樓、懷遠樓,共46座。福建土樓被譽為中國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杰作。


      福建土樓最早出現于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孕育,自明末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如今以人類山村民居建筑瑰麗奇絕的身姿驚艷世人,并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福建土樓歷經漫長歲月的淘洗,不僅單體建筑規模宏大、蔚為壯觀,而且愈來愈呈現藝術化、功能化、多樣化的特點,體現出雄厚的“硬”財富實力與深厚的“軟”文化功力的深度結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46座福建土樓,經文物專家研究認證,建于明代的有4座,其余大多數建造于清代甚至20世紀前期。


      明代嘉靖年間仍然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東南沿海地區海商與海盜合體,私商與倭寇難分。隆慶元年(1567年),明政府調整海禁政策,準許民間私商在漳州月港遠販東西二洋。在這一時期,煙草通過海上貿易,由福建商人從呂宋傳入到漳州月港;經試種成功后,快速沿九龍江向上游和周邊地區擴展,并傳到福建省內外各地。福建土樓從九龍江沿海平原向山區延伸分布,并且日益成為建筑藝術典范。這一特點,既符合其建造之初為滿足動蕩年代防御的功能需要,也反映了借由煙草種植、經營等商業活動所產生的巨大財富效應。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既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也體現出本土文化與世界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包容、吸納與發展。鼓浪嶼是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來海上貿易活動風云變幻、潮起潮落的見證者,所以,鼓浪嶼能夠形成歷史國際社區,其本身是東西方海洋文明交流、碰撞和融合的產物。


      以福建為中心,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從事海洋生產、生活和貿易、運輸活動的傳統,有著悠久歷史并且始終未曾中斷。東南沿海民眾與海洋不離不棄、生死以赴。17世紀,閩南鄭氏海商集團控制著中國東南沿海貿易,在長達半個多世紀時間內,與歐洲殖民者展開海上貿易博弈。鼓浪嶼出現在馬尼拉帆船貿易時代歐洲人出版的航海圖上、島上發現18世紀西班牙船員的墓碑遺存,以及曾經作為鄭成功安營扎寨、操練水師基地等史跡內容,都反映出東南沿海民間經久不絕、百折不撓的海洋實踐過程。


      1842年廈門成為通商口岸。至19世紀中后期,外國僑民主導了鼓浪嶼民居聚落的變遷。進入20世紀,鼓浪嶼以閩商為主體的返鄉海外華人人數迅猛增長。他們為自己和家人興建別墅、私家花園和各式洋樓,在推進鼓浪嶼空間形塑和社區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時,鼓浪嶼近代國際社區的空間格局和風貌特質方最終形成。


      作為2020年中國唯一推薦的申遺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海洋商貿中心”體現了傳承至今的多元、共榮海洋商業傳統。在中國申遺預備名單中,列入了海上絲綢之路、三坊七巷、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筑、萬里茶道等項目,其中海上絲綢之路本身屬于海洋文化遺產,其它項目與中國海洋歷史文化和傳統海洋商貿精神也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利用這個寶貴時機,加強對包括福建在內的世界遺產價值闡釋和傳播,有利于進一步樹立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尤其是深入發掘和宣揚福建世界文化遺產蘊涵的海洋歷史文化氣質,對于加快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作者為福建省政府辦公廳二級調研員)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