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城墻磚都有制造責任人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6-30





      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墻作為“中國明清城墻”項目的牽頭者,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南京明城墻,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依山脈、水系的走向筑城。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廿六年(1393),歷時28年。筑城時,曾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62州縣,總共28萬民工,制作了大約3.5億塊城磚,終于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其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及建筑設計、規模、功能諸方面,國內外的城墻無法與之比擬。


      地處蘇滬之間的水鄉古鎮昆山錦溪,歷來有“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的民諺。鎮中有一座中國古磚瓦博物館,展示了一部磚瓦沿革史。秦磚漢瓦,是形容磚瓦歷史悠久的一句老話,其實發明磚瓦的年代遠遠先于秦漢。這里展示了一塊磚形紅燒土,看起來它是呈不規則形的殘塊,但明顯留有人工拍擊的痕跡和蘆葦的印痕。經過燒制而呈紅褐色的磚塊中,可以分辨礱糠燒毀后遺存的黑色斑點。其硬度完全具有了作為墻面的承受力。它被稱為“良渚磚”,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此外,從漢代城磚、六朝板瓦、西晉紀年磚、宋代琢榫井磚,到明清、民國時期的青磚,乃至以五星為標志的紅磚,每一件都閃爍著工匠智慧。


      古磚瓦博物館數以千計的藏品中,更陳列了不少當年用于修筑南京城墻的墻磚。這是酷愛古磚瓦的有心人花費巨大精力,千方百計從各地搜集的。城墻磚一般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每塊磚重量為20斤,也有重達40斤的。顯然由于產自不同地區,磚頭分別呈現青黑色和黃褐色。即使經歷了六百年滄桑歲月,離開了原先的位置,仍然顯得平整、細膩而結實,其產品質量可想而知。令人矚目的是,磚上無不鐫刻著燒造產地的相關信息,由此可以觸摸到遙遠的歷史文化。


      據《明史》記載,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召見起義軍中的謀士朱升。朱升向他提出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朱元璋欣然采納。攻占集慶(今南京)后,即改其名為應天,并進行大規模改建,歷時二十年,始建成南京明城墻,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垣構成,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勢。因為這項重要的朝廷工程,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督造的,每一個環節的檢驗都極其嚴格。哪塊墻磚出現了問題,便得問罪誰,重者甚至斬首。所以上至有關府、州、縣官員,下至燒制磚瓦的人夫、窯匠,姓名都一一被鐫刻,并燒制在墻磚一側。這是每塊磚的“身份證”,各級責任人名字均不缺少,這就確保了責任制的落實。一旦在驗收時發現不合格,便可層層追究責任。


      從另一方面看,有些城磚的銘文多達七八十個字,有些則僅僅是一個標記。地域、姓氏、簡筆字、書寫習慣、篆刻技藝等,在城磚銘文中也都得以清晰體現。這為研究南京明城墻的歷史文化遺產價值,提供了足可考證的文獻資料。


      有專家考證,南京明城墻所用城磚的制作,分別由長江中下游的廣袤地區,包括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兩千個單位承擔。城墻磚的燒造和運送,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明代初年,無疑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將耗費大量民力財力。


      當時,朝廷高度重視,指定府州輔官擔任各級提調官,比如“揚州府提調官同知竹祥”的名字,就多次出現在墻磚銘文中。他所監制的墻磚,大致由江都、泰興、高郵、興化、寶應、海門、泰州、通州等地制造。或許是產量高的緣故,鐫有“寶應”字樣的明顯比別處的多。由此我們可以感受這位官員的勤勉。不過,他決不會想到,今天的人們只是從文化的角度理解他的作為。(陳益)



      轉自:金陵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