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類書中的陶淵明影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7-27





      在陶淵明的接受史上,唐代是極為關鍵的時期,士大夫慕陶、學陶的現象不絕如縷。在唐人構筑的陶淵明世界里,類書是陶集、史傳之外的第三大資源庫。陶集只錄詩文,史傳僅載事跡,而類書則兼采事與文,形成了對陶集和史傳的有力補充。此點人們關注不夠,于此試為考述。


      就現存文獻而言,最早征引陶淵明事跡和詩文的類書是《北堂書鈔》。《北堂書鈔》設置的陶淵明關鍵詞包括“陶潛常醉”“掛冠而去”“籃輿”“菊叢坐側”及“木欣欣而向榮”五條,除最后一條為征引《歸去來兮辭》之外,均是有關陶淵明飲酒縱逸和田園閑放的事跡。降至《藝文類聚》和《初學記》,無論事跡還是詩文,陶淵明的類書資源都在繼續開拓。《白氏六帖事類集》后出而居上,在“四大類書”中引陶和述陶最為繁密,顯示出白居易對陶淵明資源的格外重視,這與他在詩歌創作中反復不斷地詠陶和效陶可以相互映發。


      古代類書包羅萬象,極重分類,從《藝文類聚》開始奠定了類書最具代表性的“天、地、人、事、物”的分類體系,依此順序,先分若干部,部下又設類,層層剖析,像一張巨大的網,辨識度越高的文字越容易被“類書的網格”黏附。《藝文類聚》凡分四十六部,陶淵明的事跡和詩文循次被嵌置在歲時、人、禮、雜文、產業、服飾、食物、草、果、木等十部,其中人部的引文又分布于友悌、鑒戒、行旅、貧、隱逸等不同門類,顯示出陶淵明現象的多面向和包容性。


      陶淵明詩文包含五柳、東籬、北窗、酒、菊、松、琴……作品或事跡蘊含的物象越豐富,與類書的親和度就越高。《藝文類聚》歲時部“九月九日”門關于陶淵明事跡的引文頗具代表性:“《續晉陽秋》曰: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這則引文有菊,有酒,還有白衣人,均是類書趣味的聚焦點。更為關鍵的是,事跡生發的背景在重陽節,這對極重歲時的唐人來說尤為重要。因此,除《藝文類聚》外,現存的隋唐類書如《北堂書鈔》《初學記》《白氏六帖事類集》《歲華紀麗》等對此無不加以稱引。四部類書概括提煉的關鍵詞分別是“菊叢坐側”“王酒”“白衣菊酒”“白衣酒”,似乎酒的關注度最高,其次才是菊,但其所隸屬的部類則無一例外都是歲時部“九月九日”門。《太平御覽》的問世雖降至北宋初,其文獻資源卻大多來自唐代類書。王弘送酒一事在《太平御覽》中不僅出現于時序部的“九月九日”,同時又被安置在人事部的“酣醉”、飲食部的“酒”和百卉部的“菊”,最能體現這一事跡與類書之間的多重因緣。


      除了該則引文的關鍵詞和所屬部類,更值得關注的是引文的出處。《續晉陽秋》是劉宋時代問世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主要記載東晉朝野的歷史。它的作者檀道鸞,與陶淵明同時而稍晚,曾任宋永嘉太守。《隋志》和兩《唐志》均著錄為二十卷,說明該書至唐猶存,唐以后才漸次亡佚。《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帖事類集》等類書的迭相征引,很可能據自原書,而未必是從《北堂書鈔》乃至更早的《華林遍略》等古類書輾轉稗販。《續晉陽秋》是編年體史書,兩《唐志》即歸之于編年類。劉知幾稱:“劉遺民、曹纘皆于檀氏《春秋》有傳,至于今《晉書》,則了無其名。”(《史通·雜說上》)其中檀氏《春秋》即檀道鸞《續晉陽秋》。該書既然是編年體,劉知幾何以稱其“有傳”呢?專門的人物傳記不是紀傳體才有嗎?清人章宗源考證“編年書不宜言有傳”,而姚振宗又批評章說為“膠柱之言”。可以肯定的是,劉知幾生當初、盛唐,必親見是書。如其所言屬實,則檀道鸞以編年體而兼收傳記,可能是為了彌合紀傳、編年二體各自的缺失。《續晉陽秋》既載有《劉遺民傳》,則為同屬于“尋陽三隱”的陶淵明設傳,自是順理成章之事。該書保存于類書的三則逸文也對上述推測提供了佐證,除上述被廣泛征引的“王弘送酒”外,還有見于《北堂書鈔》設官部的“陶潛常醉”和《太平御覽》服章部的“淵明無履”。檀道鸞對陶淵明濃墨重彩的記述,確實很難被置于編年體的框架之中,《續晉陽秋》設《陶淵明傳》是確定無疑的。


      陶淵明“王弘送酒”的逸事,雖然最早見于檀道鸞的《續晉陽秋》,然而并非唯一出處,沈約的《宋書·隱逸傳》、李延壽的《南史·隱逸傳》及蕭統的《陶淵明傳》等對此亦有記載。《南史》與《宋書》了無異文,可不必論。蕭統《陶淵明傳》較《宋書》所載雖多“滿手把菊”四字,卻并非出自仰慕者的想象之詞。檀道鸞記此事稱“摘菊盈把”,正是蕭統“滿手把菊”所本。后世三種陶傳文本較之于檀道鸞的《續晉陽秋》,雖后出而均有所簡化,主要體現在《續晉陽秋》“望見白衣至”這一情節的刪略。所謂白衣人并非江州刺史王弘,而是他遣派的送酒使。


      “白衣送酒”遂成為唐詩尤其是重陽詩詠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如杜審言《重九日宴江陰》“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李白《九日登山》“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皇甫冉《重陽日酬李觀》“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等皆是。以“白衣送酒”取代“王弘送酒”,正可見唐人取閱此事非出自《宋書》《南史》等陶傳,而只能是見于各種類書所引的《續晉陽秋》。檀道鸞對陶淵明逸事的極力鋪寫,可印證《續晉陽秋》以文采見長的史學風格。劉知幾批評道,“王、檀著書,是晉史之尤劣者”,“道鸞不揆淺才,好出奇語,所謂欲益反損,求妍更媸者矣”(《史通·雜說上》)。如果說“摘菊盈把”“望見白衣”等即是劉氏所說的“奇語”,這些富于文學性的描寫筆法就是檀道鸞“欲益”“求妍”之表現的話,從史學上來說,可能并不值得推崇;但從文學上來說,卻又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白衣與黃花的搭配,在視覺上可以類比于曹植筆下的“白馬飾金羈”,具有讓人驚艷的效果。“滿手把菊”、聞酒“起舞”的陶淵明,憑借唐代類書的征引和強化,在文學接受史上留下了一幅光彩溢目的影像。


      (作者:王京州,系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