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蜀文明的魚鳧古城今何在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8-13





      說起廣漢三星堆遺址和成都金沙遺址,人們大都了解得很清楚。但位于四川成都溫江區萬春鎮的魚鳧古城遺址,知道的人卻不多。


      古蜀國遷徙川西第一城


      魚鳧城遺址,是古蜀國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見證。關于魚鳧王的記載,最早是《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漁婦即魚鳧,古通假字也。魚鳧乃古蜀國的“五帝”之一。《華陽國志》記載:“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后有王曰杜宇……禪位于開明。”也就是說,魚鳧是古蜀國五代蜀王中繼蠶叢、柏灌之后的第三個氏族帝王。


      有資料顯示,古蜀人是從龍門山一帶遷徙到平原的。其路線是從汶川翻越九頂山到虹口,順岷江主流沿江而下。他們出山進入成都平原的第一站,就是現在的溫江魚鳧城遺址。先民們在此站穩腳跟后,逐步形成了以溫江為中心,包括灌縣、崇州、郫縣、彭州、成都金沙、廣漢三星堆等區域的川西平原上的古蜀王國。可以說,溫江的魚鳧古城,就是古蜀國從岷江遷徙到川西平原上的第一城。


      魚鳧城遺址歷代稱謂不同


      從《蜀王本記》到川西民間口頭相傳的眾多故事分析,古蜀國的帝王,均是某一方面的專家或能人,然后被眾人擁戴成為領軍人物,并帶領眾人進行開創性的勞作。最早是蠶叢,他先是馴養野蠶,解決了人們的穿衣問題,爾后“教民養蠶”;后來是魚鳧從岷江河中捕魚,以此解決人們的生活問題;再后來就是杜宇,在繼承先王“養蠶”“捕魚”的基礎上,發展到“教民務農”等。這就從初始的低級勞作,到后來復雜的工匠演變,完成了先民們從低級、簡單到高級、復雜的逐步進化過程,以此推動社會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這從眾多的文物考古發現就可得到證實。君不見,廣漢三星堆第二期出土的文物中,就出現了與鳥有關的器物。而第三期出土的大批器物上,不僅有鳥圖案,而且還有魚圖紋飾。


      魚鳧城遺址,對探索中華民族長江流域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魚鳧城遺址歷代稱謂不同,如“萬春城”“古柳城”“古城埂”等。《讀史方輿紀要》載:“溫江縣……魚鳧城,縣北十里。相傳古魚鳧所都。”在清代乾隆年間的《溫江縣志》中,可以看到地圖上有明確標注——溫江縣城以北有一個畫著圈的“魚鳧城”。面對著溫江魚鳧城剩下的數千米城墻埂遺跡,除了唐代李白的《蜀道難》發表過慨嘆外,歷代文人也有過滄海桑田的嘆息。宋代孫松壽有詩云:“魚鳧跡半存,故國靄荒村”;清代王侃“湔水滔滔送遠天,魚鳧蹤跡久茫然……萬古衣冠沉土壤,一朝宮殿剩桑田”。


      城墻由卵石粘土夯筑壘建


      魚鳧城城墻埂下到底埋藏著什么?歷史上留下的文字記載極少,令人既神往又茫然。幸而,上世紀90年代在溫江進行的考古發掘中,印證了古人對于“魚鳧古國”的記載。


      1996年10月至12月,考古人員對于溫江區萬春鎮報恩村的“魚鳧城”進行了首度考古發掘,發現了一個面積40萬平方米、呈不規則六邊形的古城遺址,出土大量的陶片和體形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鑿、石錛等石器,以及房址、城墻、墓葬等大量文化遺存。不計其數的石制勞動工具,再現了古蜀人創業的艱辛;隨處可見的屋基、灰坑,訴說著古蜀族家人安適恬淡的生活;卵石、粘土交替夯筑壘起的城墻,閃現著古蜀人智慧的光芒。


      從時間上推算,魚鳧城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創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之最。遺址早于之前發現的廣漢三星堆遺址,以及之后發現的金沙遺址,與后兩者是直接的、傳承的關系,屬新石器時代。而作為古蜀國圖騰的“魚鳧”,在后來三星堆的金杖、金沙的祭祀器皿上,都可以見到其圖案。鑒于此,1999年,魚鳧古城遺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橋歌)



      轉自:華西都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