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影視產業的法治化,是當前我國影視產業面臨的關鍵問題。我國在進行影視產業發展體制改革時,應該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與可行性措施,賦予我國影視產業較高的法律地位,推動影視產業的法治化進程。當前我國影視產業在法制建設方面較為滯后,無法適應影視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我國影視產業中較為權威的法律有:2000年6月發布的《電視劇管理規定》,2017年3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等。就電影產業促進法而言,雖然能讓我國影視產業在審核程序與流程方面獲得較大提升,但在版權保護、影視分級和出口規制等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與完善的規制。就電視劇管理規定而言,因為推出的年份較早,在法律保護方面明顯滯后,無法適應影視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此我國應立足現實需要,最大程度地豐富和完善影視產業法律體系。在國家層面,我國應在現有法律框架基礎上,推出更為具體和細化的法律法規,例如《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管理規定》《電視劇審查管理規定》等。除此之外,在完善國內影視產業法律體系之后,我國還應深入研究影視產業國際合作的法律條約,實現國內法律和國際法律的完美銜接,為我國影視產業發展提供雙重保護。
利用法律解釋解決影視產業發展新問題。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已經出現的,或在可預測范圍內的問題,能夠提供合理的法律解釋,但面對影視產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這個階段的法律法規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因此,要通過制定修訂法律法規來解決新出現的問題。由于制定法律法規需要較長時間和嚴謹的審議表決過程,因此可以在現有法律基礎上,通過法律解釋來為影視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從發展角度看,這也是消除法律滯后性的有效手段。立法解釋是我國最高權力機關作出的法律解釋,能夠有效解決法律漏洞問題與潛在疑難問題,保持法律的嚴謹性與權威性。司法解釋,是我國最高司法機關依據法律賦予的有效職權,對司法難點作出的解釋。在法律實施過程中,有效運用法律解釋,能夠解決我國影視產業發展出現的法律新問題。
創建以政策扶持為輔助的影視產業發展模式
中央政策扶持。影視產業的政策問題,主要是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推出的細化政策。實踐顯示,我國影視產業發展細化政策,對影視產業發展能夠發揮較大的推動作用,雖然當前以法律規制為主體,但這些政策仍在發揮著有力的輔助作用,尤其在產權保護、影視分級和出口貿易等方面,政府提供了更為優惠的政策扶持。但要注意,這些細化政策要避免超越法律規制,以免適得其反。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經濟騰飛,我國政府還要逐步豐富完善契合國際發展與增強國際核心競爭力的細化政策,以促進影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地方政策扶持。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積極在法律規制與中央政策指引下,為區域性影視產業發展創造契合性發展環境。例如,上海市推出的《關于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影視產業發展提供資金與資源扶持,上海提出創建全球化影視創制中心,運用影視專項扶持資金,擴展產業載體創建,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擴大產業研發創新力度。對于東北三省來講,由于地區方言和人物特點獨特,在影視產業方面可以向生活性和人文特色影視作品方面傾斜。總體來說,只要地方政府能夠將資金扶持、稅收優惠和人才激勵相結合,就能夠營造出具有區域性的影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區域性影視產業發展,帶動區域性綜合經濟邁上新的臺階。
發揮法律規制對影視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版權保護促進影視作品價值實現。面對知識產權方面的侵犯行為,我國應嚴厲打擊與懲治,以此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志,強化知識產權侵犯的懲處力度。我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結合影視產業的典型特征,影視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僅局限于對影視作品內容的保護,還應該加強對產權周期、作品衍生品等拓展性內容的權益保護,以此強化我國影視產業發展的法律產權保護,促進影視作品實現應有的社會價值。
法律規制促進影視產業發展進步。對于影視產業的侵權行為,要始終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為影視產業的產權交易行為提供合法有效地法律保障。要創建影視產業的產權保護體系,健全影視產權備案制度。當前我國影視作品主要依靠播放流量與廣告植入獲得收益,網絡盜版會為版權方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并且危及到影視產業整體鏈條的健康發展。由于我國網絡侵權案件賠款數額較低,即使進行法律訴訟,也無法彌補大部分損失,而且還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為此要制定防止網絡侵權的法律法規,明確侵權的法律責任,以此規范影視產業的網絡傳播環境。我國影視產業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市場主體的合作方式多種多樣,在合作過程中變數較多,風險較大,極其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因此,要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促進影視產業的發展進步。(作者: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遲順功)
轉自:法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