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大地生民——紀錄片《田野之上》攝影作品展”19日起在上海東方明珠塔展出,讓身處城市中的人們也能感受到鄉村故事的獨特與生動。
位于北京順義的分享收獲農場有400多畝地,用有機方式種植著各類蔬菜水果。農場員工劉曉龍的專業是藝術設計領域,畢業后卻選擇從事生態農業,這個“跨界”屬實大了些。他在田野中戴著“南瓜耳機”,身心陶醉于這片土地,覺得種地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農場的大部分員工都是‘90后’,我們是‘新農人’。”北京分享收獲農場創始人石嫣告訴中新網記者,在他們的生態農業網絡里至少有1000多個這樣的農場,這些生態農場的背后飽含著“新農人”對鄉村振興、可持續生活方式以及農業未來圖景的期待。
“博士”“海歸”種菜,在中國已不是新鮮事。石嫣就是從學術殿堂走向田間地頭的。她是中國人民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讀書時經常赴鄉村調研,隨后一直致力于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在記者看到的一張照片中,石嫣帶著彩椒做成的項鏈,笑得燦爛。
“一說到農業,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種地,其實我們在鄉村做的遠比這些更有趣、更有寬度。”石嫣介紹說,除了種植有機農作物,農場里還會舉辦自然教育、零廢棄午餐、“有機婚禮”等有意思的活動。“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喜歡鋪張浪費,我們用農場里的食材做成有機自助餐,他們會邀請自己的朋友一起參加。”
“鄉村民宿”也頗受年輕一代青睞。這幾年,上海崇明的民宿產業發展迅速,一波波“80后”“90后”回到崇明創業。大熊夫妻便是其中一員,他們的“椿庭樸門”在當地小有名氣。對他們來說,民宿是傳遞自然生活方式理念的載體,希望大家來到這里不再是消費者,而是本真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如縱壑之魚,順勢而上。
返鄉的年輕人帶來陣陣清風,拂過鄉間小路,輕吻著鄉村記憶。在北京做設計工作的“95后”許燁回到老家——福建省永泰縣蓋洋鄉,眼下正創作一本名叫《嘎原》的漫畫,記錄講述家鄉故事。他與外公重訪蓋洋鄉舊宅,各自牽著紅繩的一端,紅繩是當地用以向神樹祈福的物品之一,他們用這根紅繩傳遞著對親人、對家鄉種種難以割舍的情感。
為了真實呈現中國鄉村變遷與發展的歷史足跡,2021年起,《田野之上》攝制組深入探訪中國100個鄉村。在一次又一次“真誠的相遇”后,總導演秦博坦言,更加理解了鄉村振興背后的現實考量。
“現在鄉村自駕更方便了,水泥路直通各個村子,村容村貌也有了變化。”秦博認為,鄉村振興還要去往更深的地方,比如生態環保理念、文化傳承問題等等,既要保證鄉村生活過得好,也要把原有的精神寄托傳承下來。“當人們覺得返鄉和離鄉都是一種正常的選擇,鄉村才會更自信、更強大。”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