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巴林塔娜》專家研討會舉辦:拓展民族電影表現手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20





      曾獲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的電影《巴林塔娜》日前在京舉行專家研討會,該片被認為傳承和創新了民族電影、民族元素的立體化呈現,更從普通民心、倫理傳承等角度,詮釋了對新時代綠色發展的深刻理解。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中國電影基金會鐘惦棐電影評論發展專項基金等聯合主辦,北京十月天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聚影匯(北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等共同承辦。研討會上,影片主創與來自學界和業界的眾多專家齊聚一堂,圍繞影片創作特點和主題內涵展開討論和交流。


      《巴林塔娜》以蒙古族演員巴林塔娜的人生故事為軌跡,講述了其在面臨家庭、情感波動后,回歸初心,追尋父輩足跡,守護綠色家園的動人故事。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榮譽會長章柏青指出,影片沒有側重強情節,而是以人物為主導,通過巴林塔娜這樣一個熱愛家鄉、熱愛親人、熱愛草原的女性形象,圍繞其內心情感、家庭遭遇、情感經歷,展示其價值追求,在人文塑造中實現對宏大主題的呈現。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贊賞影片所實現的對時代主題的詩意化講述、對民族元素的立體化呈現、對人民情感的生活化表達,認為影片整體結構舒緩,情緒溫暖濃烈,通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了巴林塔娜三代人的動人情感;而大量蒙語對白的運用、蒙古舞蹈音樂的穿插以及烏蘭牧騎的點綴都自然地展示了蒙古人民的率真直爽及對草原的眷戀之情。


      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院院長王海洲認為,影片形態創新探索、表演自然天成、主題內化呈現,用紀錄片的風格和生活本身的魅力贏得觀眾。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道新指出,影片與其說是一部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不如說是一部表現生活和情感的藝術片,在角色塑造、演員表演、主題呈現與呼應等方面完成了民族電影以及主流電影兩個層面的擴展和創新。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影片,《巴林塔娜》濃厚的民族背景、多元的民族元素,創新性的民族角色塑造,都為新時代民族電影的探索提供了一定借鑒,也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稱贊。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巴林塔娜》是一部有創新表達、具有現代性品格的少數民族電影。影片摒棄了少數民族電影傳統的“獵奇化”敘事,而回到了“日常化”敘事,可以與更大層面的觀眾達成更深的共情共鳴共振。影片沒有刻意、過度強調女主角的蒙古族身份,而是還原為一個人,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女性,從人的層面、人性的層面讓這個藝術形象具有親和力、感染力。他指出,正是在這樣一種“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描述中,讓巴林塔娜這個蒙古族女性形象具有更豐富、更具現代性也更有張力的人文內涵、人性內涵。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宋維才認為,影片是中國民族電影頗具現代性的新探索,《巴林塔娜》不再局限于單一傳統的民族電影的形式,而是展示了都市少數民族中女性的生活感情信念和價值選擇,與現代文明回歸田園的主題十分契合。影片巧妙地將多元化主題嵌入在女主角的人生軌跡中,利用生活化、抒情化的表達推動情節的發展,從而實現了對主題的表達。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電影理論研究處主任王純表示,區別于其他蒙古電影中的母親形象,女主角巴林塔娜在傳承了一貫的包容真誠之外,又有很多的獨特性,是一位穿梭在現代大都市和傳統游牧民族生活之間的女性。職業的跳躍性帶來了更強的人物可塑性,也讓其對父母的眷戀、對養子的慈愛、對初戀的克制、對環保的堅持等有了足夠的支撐。


      中國電影基金會投融資專項基金主任、聚影匯創始人朱玉卿認為,《巴林塔娜》溫情而不煽情,平實而不平淡,拓展了民族電影的表達手法,把一位充盈著大愛的新時代獨立女性的感情、生活和人生選擇呈現在大銀幕上,創新性的主題表達呈現值得借鑒。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