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8日正式上映,這部國產動畫電影將目光聚焦于盛唐時期的璀璨群星,其中頗具文學性甚至帶有史詩感的故事,以動畫方式展示出唐詩之美,引發了觀眾的共鳴。
作為該片的英文字幕譯者,賈佩琳(LindaJaivin)已經從事相關工作近四十年。賈佩琳是澳大利亞暢銷書作家、評論家,曾為《霸王別姬》《梅蘭芳》《英雄》《東邪西毒》《悲情城市》等中文影片完成英文字幕翻譯工作。
中新社記者日前于線上專訪了身在澳大利亞的賈佩琳,談及此次對于《長安三萬里》字幕的翻譯工作,她直言十分具有挑戰性,而自己非常希望通過努力讓英文觀眾感受到唐詩的極致之美。
賈佩琳的中國電影字幕翻譯工作從1985年戛納電影節期間開始,“當時的一個香港朋友在幫一些電影公司找人翻譯字幕,我已經翻譯過一些小說詩歌等,他也知道我很喜愛電影,尤其喜歡看中國電影。所以這個工作找到我,我馬上就接受了。”
自此始,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其后張藝謀和一些其他中國第五代導演也紛紛找到賈佩琳,來完成“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環。“中國電影人希望世界能看到他們的作品,而我也認為這些作品是非常優秀的,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賈佩琳說。
在此過程中,本就對中華文化頗感興趣的賈佩琳越來越感受到做中國電影字幕翻譯工作的樂趣,“工作機會就延續到了現在。”近年來,賈佩琳完成了中國國產動畫廠牌追光幾乎所有電影作品的字幕翻譯工作,她認為,“這些年中國的動畫電影有明顯的進步,制作越來越精良,整體也越來越成熟。”
賈佩琳坦言,與其他翻譯工作相比,電影字幕翻譯“的確很特別”,“要特別注意句子的長短,同時要想辦法呈現人物說話的特點、個性、文化背景等。”
她特別強調字幕翻譯中句子“長短”的重要性,“字幕太長,觀眾無法看完卻轉換了畫面,他們會感覺看得太累、迷惑,甚至反感,最終出戲。”為了匹配畫面,難免有些犧牲,在賈佩琳看來,這對翻譯者而言是最頭疼的事,“但是琢磨來琢磨去,總會找到辦法,需要不厭其煩地下功夫揣摩。”
電影《長安三萬里》全片沉浸于唐詩的詩韻之中,據統計,其中被吟誦出口的唐詩就多達48首。如何兼顧畫面轉換,把唐詩的意與美呈現出來,對于字幕翻譯者而言,其挑戰性不言而喻。
對此,賈佩琳表示,唐詩本身極具美感,“而從押韻到意象到文化內容,都使它不容易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再加上字幕翻譯本身的限制就更難。再有古詩常常不表明人稱代詞,這對英文表達而言也是困難的。唐詩往往簡練,但文字背后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具體明確還是簡單表達,要根據具體情況不斷揣摩。”
“原句太美!我總是怕折損了它的美。”賈佩琳感嘆說,“要是英文觀眾看譯句時可以感覺到這種美,其中的味道、意義,就算成功。”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賈佩琳與該片出品方和主創進行了無數的討論,“在翻譯過程中他們提了太多的寶貴意見,我非常感激。”
“特別希望《長安三萬里》能受到外國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在賈佩琳看來,外國觀眾對這部影片可能不會與中國觀眾有同樣的共鳴,“比方說,小杜甫出場,一報名字,中國觀眾就一下子明確了這個人是誰,大致有怎樣的背景、成就,但大部分外國觀眾可能只是知道了這個孩子的名字而已。”
“但我認為這不會影響觀眾去看電影,在大銀幕上,只要故事好看,人物有吸引力,觀眾就會在,說不定他們在看完影片還會去進一步查找相關資料,對那段歷史,對其背后的文化感興趣,這就非常棒。”賈佩琳說。
文化差異很多時候被認為是翻譯的最大障礙,談及此,賈佩琳直言,“文化差異肯定存在,但我認為不一定會成為一種交流的障礙,因為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古代人還是現代人,人還是人,都是一樣的飲食男女,有著相通的喜怒哀樂。”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