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20城演出73場后,“深圳出品”原創舞劇《詠春》回到嶺南大地,于8月18日晚起連續3天登陸廣州大劇院,帶來5場演出。
在此前近半年的全國巡演中,該劇憑借“舞蹈+武術”的優美與剛勁,“詠春拳+香云紗”雙非遺的熱血與柔情,讓嶺南氣質風靡全國。
舞劇《詠春》以同根同脈的民族親情和自立自強的中華兒女本色為立意,塑造了以廣東武學宗師為代表的“中國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輔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揚民族自信;緊扣時代脈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
廣東是詠春拳的發揚光大之地。近代百余年,以詠春拳為代表的傳統武術在嶺南大地生根發芽,流播海外。開一扇門,傳千萬燈。《詠春》展現了以中華武術精神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從中照見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的歷史人文風貌,引發大灣區觀眾共情共鳴。
“我們并不缺少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而是缺少當代闡釋傳統文化的能力。”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金浩稱,在創作上,舞劇《詠春》以舞融武,用當代舞蹈語言活化傳統武術,用“深圳設計”活化香云紗,讓詠春拳、香云紗“雙非遺”展現出新的生命色彩,讓嶺南風味在舞臺上散發醇香。
嶺南地理位置獨特,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門戶,嶺南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多元融合的特點。近代史上,廣東“敢為天下先”。改革開放以來,深圳更是勇立潮頭。“我認為深圳的藝術創作也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詠春》的誕生也是這種精神的一種體現。”《詠春》編劇、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期待更多中國文藝的精品與驚喜誕生在廣東。
在表達形式上,舞劇《詠春》以舞融武,將“雙非遺”元素融入作品的主題、動作范式和審美質感之中,以“雙線敘事”手法豐富主題立意,營造出極具張力的情感投射。對此,北京舞蹈學院院長許銳認為,《詠春》呈現出了一種電影的質感,其創新的表達形式,未嘗不是一種對嶺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