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劇《大足石刻》亮相:傳統文化為青年舞者注入力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27





      “人間小滿,天下大足。”12月21日,時值冬至,舞劇《天下大足》亮相北京保利劇院,通過舞蹈藝術演繹大足石刻背后工匠的故事。


      竹竿作船,俯身采蓮,溪邊戲水,倚樹納涼……舞劇剛開場不久,由青年舞者朱瑾慧領舞的這一橋段,讓觀眾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重慶地域特色。在劇中飾演“師娘”一角的朱瑾慧表示,通過徒手采蓮、迎著陽光曬太陽等觀賞性較強的舞段,以及繩編、竹編等服裝設計,充分還原了當地日常勞作的生活場景,展現了重慶夏日炎熱的氣候特點和當地百姓閑適樂觀的心理狀態。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足石刻背后的匠魂,主創人員曾前往當地深入采風,并邀請重慶市大足區的雕刻老師到院團現場教學,展現如何通過大大小小的器具進行雕琢。朱瑾慧表示,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被中國傳統的石刻藝術所種草。她舉例說道:“老師曾為我們展示過大足雕像,其手型的比例、長短和纖細度,甚至是手指尖的一個細紋,都拿捏得剛剛好,由此才能呈現出最完美的手部狀態。此外,雕像的垂眸是垂到25度、40度還是45度,也都非常有講究。”


      朱瑾慧表示,這種對于細節的雕琢,以及“終其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心精神讓自己十分感動。“可能雕廢的作品高達上百件、上千件,直到最后出現那件讓大家嘆為觀止的作品,這一點與舞蹈領域精益求精的追求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塑造“師娘”這個角色的過程中,95后的她也會細心觀察身邊長輩的言談舉止,嘗試著控制年輕人“老是往上冒的那股心氣兒”,把心沉下去,從而更好地還原這個角色如水般剛柔并濟的個性。


      近些年,國風舞劇蔚然成風,優秀傳統文化與舞蹈藝術的疊加魅力,讓不少年輕人直呼“上頭”。那么,這些舞劇“出圈”的秘訣在哪里,為什么會戳中年輕觀眾的心?


      朱瑾慧認為,舞劇是可以容納各類特色文化和藝術的綜合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舞蹈表演注入更多活力。以大足石雕技藝為例,它既包括充滿力量感的大動作,也包括小范圍的精雕細琢,舞者可以基于這些行為變化去發展更多動作元素,并融入舞劇之中。她表示我們內心必須先有深刻的認識,才能把想要表達的內容有機融入舞蹈肢體語言中,層層吸收后再進行有效輸出,從而讓更多觀眾感受到大足石刻的魅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冠青)


      轉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