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評:文化綜藝節目勿忘推陳出新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湯嘉琛    時間:2017-05-03





      【文化評析】

     

      社交媒體時代,判斷一檔綜藝節目是否火爆的標準變得異常直接:一看視頻網站播放量,二看網友評分,三看登上微博熱搜榜的頻次,四看微信公眾號的解讀有多少。從這些維度來看,正在央視熱播的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以及此前在社交媒體上刷屏的《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等,無疑很成功。

     

      與一些娛樂真人秀相比,這幾檔“現象級”綜藝節目確實是一股熒屏清流。幾天前,一檔名為《詩書中華》的文化綜藝節目開始在東方衛視播出。可以預見,接下來,各大電視臺將會出現文化綜藝節目扎堆的景象。

     

      《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確實帶火了文化綜藝市場,過去不太受市場歡迎的文化節目顯著增多。我們樂見這種變化,也希望能以文化綜藝節目助力全社會形成重視傳統文化的風氣。然而,就此斷定文化綜藝節目的“春天”來了,似乎還言之過早。

     

      當前這股文化綜藝熱潮形成的原因并不復雜:觀眾對明星真人秀、親子、相親等類型的綜藝節目產生審美疲勞,期待新的節目類型。特別是《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的印發和全社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熱情,使這類文化綜藝節目呈現井噴式發展。

     

      可以說,《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綜藝節目的成功,與這些節目制作精良有關,更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結果。但是,當同質化節目扎堆出現,觀眾的新鮮感逐漸消退,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進一步發展,值得考量。

     

      對于文化綜藝節目獲得全民點贊,有論者認為,觀眾看這些“清流”節目時的心態,就跟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偶爾吃一碟青菜一樣。關鍵是把綜藝節目打造成煎炒烹炸各類菜式,而非只是以一時的“高冷”吸引眼球。因此,文化綜藝節目只有持續接地氣、創新節目形式、制造新的看點,才能獲得持續的吸引力。

     

      文化綜藝要從幼苗長成大樹,必須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同時要看到,當前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的群眾基礎尚不夠深,要進一步喚起民眾參與文化傳承的自覺。《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的成功,證明傳統文化也能很時尚。當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大氣候進一步改善,文化綜藝一定會蔚為大觀。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光明日報評《建軍大業》:鐵血見證千秋功績

      光明日報評《建軍大業》:鐵血見證千秋功績

      作為一部歷史戰爭片,《建軍大業》做到了忠實歷史。這首先體現在其對中國工農紅軍誕生的歷史境遇的真實再現上。
      2017-08-02
    • 人文類綜藝節目雖火爆 能否代替閱讀?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國人的閱讀狀況堪憂。在手機碎片化閱讀占據視線的同時,人們對經典閱讀仍有精神上的需求。近幾年一系列彰顯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人文綜藝節目的興起,也許正是一個機會,引領人們重...
      2017-04-21
    • 攜手共建,同心同力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

      攜手共建,同心同力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

       4月21日,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總編輯王其團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與該院副研究員楊明剛同志就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做了深刻的探討,并誠摯邀請楊明剛副研究員為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的高級顧問。
      2017-04-21
    • 數字化,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不求原物長存。”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曾如是說。這是對百余年來社會各界關于是否重建圓明園爭論的最好注解。
      2017-05-04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