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寧與長子潘爭一起回憶譯制片年代的故事
上海電影譯制廠(下文簡稱“上譯廠”)成立于1957年4月,今年60歲。不久前三聯書店一氣推出三本書,回憶上譯廠往事,用三種視角的歷史見證。
上譯廠配音藝術家劉廣寧寫了《我和譯制配音的藝術緣》一書。上譯廠亦可說是中國的夢工廠,譯制片影迷自有心中的王子和公主。王子是配《水晶鞋與玫瑰花》的童自榮,公主則是配《天鵝湖》的劉廣寧——我們的“奧杰塔公主殿下”。《魂斷藍橋》《葉塞尼亞》《生死戀》亦是她的配音代表作。談到寫書初衷,劉廣寧說源自這幾年常常重溫過去參與配音的那些影片,不由得會想起當年合作的前輩同事,想起和他們一起工作、生活的那些年月、那些往事。于是,“鼓起勇氣,寫下這些有感而發的大實話,又收集整理了一些過去應邀在一些報刊發表的文稿,與大家分享,亦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
劉廣寧在書中并未談及家史,這些往事是在其子潘爭的《棚內棚外》一書中寫出來的。“作為一個親身經歷了上譯廠輝煌歲月的譯二代,我覺得自己有義務記錄下這段中國電影史上的輝煌篇章,讓觀眾了解譯制片配音工作幕后的人和事,體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并澄清一些謬傳已久的歷史迷霧。”實際上,為了寫作本書,潘爭做了長達50個小時的12場采訪,采訪了仍然健在的老配音演員和已故老藝術家的后人,也采訪了昔日與上譯廠頗多淵源的上影廠老演員及譯制片影迷。
寫作《那些難忘的聲音》一書的張稼峰,是譯制片的“超級影迷”。這個超級影迷把《那些難忘的聲音》寫成了一本獨特的譯制片配音評論,一本關于銀幕背后的聲音記憶之書。在書封上有他深情的一句話:“上海電影譯制廠的輝煌成就無疑應該永遠鐫刻在中國電影觀眾的集體記憶中。作為一個記憶尚屬健全、熱忱堪稱持久的人,我有責任為延續這集體記憶稍盡綿薄之力。”(沈灃)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