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家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思考,花費大量的心血探索油畫與中國畫融合的種種可能。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徐悲鴻、劉海粟、關良、常玉、潘玉良等藝術家便創作出大量帶有鮮明中國寫意精神的作品。在杭州藝專的體系中,出現了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吳大羽、蘇天賜等一批具有中國氣派和國際影響的畫家。新中國成立后,羅工柳、詹建俊、靳尚誼等藝術家不斷在油畫民族化的道路上進行探索,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精神”被幾代油畫家們所看重。日前,“文脈傳薪——2017中國寫意油畫學派名家研究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120余幅油畫作品,集中呈現寫意油畫學派創作的整體面貌,具有匯集最新成果、推動學術研究的意義,同時也為全國藝術家提供了交流和研究的平臺。
“文脈傳薪”系列研究展開始于2015年,相繼在全國多個省市美術館巡回展出,受到各地觀眾歡迎的同時,帶動了各地藝術家們的參與。此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畫面內容的多樣性也充分體現出其價值認同的廣泛。此次展覽在2016年展出的50位代表藝術家作品的基礎上,邀請各地中青年藝術家參展。展覽分為意韻、意寫、意象、意境、意念5個部分,分別呈現出創作者在油畫本體語言和造型方式上的探索,體現油畫材料的創新性應用與中國傳統文脈的關聯。由關山月美術館、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和嶺南畫院共同主辦的此次展覽,同時也得到了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和鄂爾多斯市藝未來文化創意產業管理有限公司的支持。
寫意油畫并不是僵化的概念或者特定的風格樣式,它始終處于開放和發展的過程當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表示:“‘寫意油畫’的本質支撐和內在學術理想是‘寫意精神’,這也是許多畫家在探索上持續投以熱情的根本動力。作為中國藝術傳統的重要特征,‘寫意’的內涵博大精深,包含了人與自然、自我與世界的交融,也展現了具有東方文化屬性的語言特征。許多藝術家一方面投身自然,面向豐富的現實生活,在作品中表達出鮮明的現實感;另一方面努力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視覺方法論上汲取營養,在學術文脈上展開實踐的傳承與探索,由此形成了‘寫意油畫’學派豐富的個體成果和整體的蔚然風氣。”面對當代藝術在媒介和觀念上的不斷挑戰,如何梳理傳統文脈在當代藝術中的作用,并向國際藝壇提供中國文化的貢獻顯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以范迪安、戴士和等為代表的中國油畫家明確提出要堅持走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油畫道路,要使中國油畫更好地體現中國文化的寫意精神,并把這種學術理想付諸實踐和研究。“寫意油畫”的提出,既是時代所需又是歷史的必然,它把中國寫意精神融匯到油畫創作中,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形成藝術家的個體語言風格,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面貌。
據悉,展覽將展至7月4日。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