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浪嶼申遺成功 知名學者呼吁設立“鼓浪嶼學”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楊伏山    時間:2017-07-10





      歷經9年沖刺,廈門鼓浪嶼8日晚間成功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以“歷史國際社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功申遺之后,曾深度參與鼓浪嶼申遺工作的知名學者周旻,再次呼吁設立“鼓浪嶼學”,繼續深化鼓浪嶼研究。


      “知名度很高的鼓浪嶼,應思考如何更好地從歷史、學術深度,挖掘其內涵和影響力。”廈門市政協常委、市政協文史學宣委副主任、知名學者周旻,9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如是表示。


      周旻告訴記者,鼓浪嶼申遺成功消息傳來之后,他作為參與這一工作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內心非常激動,夜不能寐”;廈門市文史界、社科界人士,也奔走相告,爭分奪秒傳遞這一好消息。


      “鼓浪嶼申遺成功,不僅是廈門市和福建省的榮譽,也是國家的榮譽。”他說。


      他認為,鼓浪嶼申遺成功,大而觀之,受益于鼓浪嶼是世界國際文化全球化過程中,東西文化交流開始出現的一個具體落腳點,是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橋頭堡與橋梁;從小處著眼,包括建筑、人才培養、管理模式、美術、音樂等藝術,鼓浪嶼都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包容和東西文化交融發展、和諧共生等特點,對當代中國如何融合不同文化,也有借鑒作用。


      周旻介紹說,伴隨鼓浪嶼申遺進程的推進,廈門市曾前瞻性展開鼓浪嶼學術研究,并在申遺中被納入考察議程之一,聯合國考察組在考察后反饋意見中,對此給予好評,認為研究為申遺提供了重要學術支持,提升申遺質量;廈門申遺也因而被譽為在中國內地所有申遺項目中展現了“罕見的格局”。


      周旻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申遺成功之后,“未來,應該進一步保護、挖掘、弘揚和活化鼓浪嶼研究,使鼓浪嶼內涵得到更好梳理與提升,從而更好地服務民眾與國際文化交流的需求。”


      廈門鼓浪嶼申遺于2008年開始啟動,廈門市學界、社科界亦展開全方位準備,于2013、2014年開始比較系統研究鼓浪嶼,先后策劃、編輯、出版鼓浪嶼系列歷史文化叢書。


      2014年7月,廈門市探索體制創新模式,由市社科聯與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攜手成立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在申遺背景下,豐富、推動鼓浪嶼文化建設,時任廈門社科聯書記、常務副主席的周旻兼任該中心主任,并在成立之初首度提出構建鼓浪嶼學的目標。


      利用這一平臺,廈門市廣泛吸納包括英國、美國、日本、荷蘭、波蘭和福建本土著名文史專家在內的海內外學術人才,參與研究,呈現學術研究的多元化、國際化,出版多集學術期刊《鼓浪嶼研究》,將鼓浪嶼研究推向縱深,產生顯著社會效應。


      周旻回憶說,去年10月中旬,聯合國申遺專家前來鼓浪嶼進行申遺考察。作為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周旻和海內外一批鼓浪嶼研究專家,與聯合國考察組日本專家進行交流。該中心推出、出自周旻之手的《鼓浪嶼歷史名人畫傳》等研究成果,引起了日本專家的高度興趣。


      由周旻繪著的《鼓浪嶼歷史名人畫傳》,選擇鼓浪嶼從古到今240多位歷史人物,以學術研究和藝術方式兼容的創意,融合最新歷史研究學術成果,在寬闊的人文歷史視野中,展現240多位鼓浪嶼歷史名人的風貌與神韻。該書的出版,推動了人們對鼓浪嶼歷史人物發展規律的重新解讀與思考,進而提升鼓浪嶼名人文化在國史中的重要地位,既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也贏得聯合國申遺考察組專家的好評。


      周旻告訴記者,中國內地50多個申遺成功的項目中,有個別因為過度商業開發、保護受到影響而引發“不同的聲音”,對此廈門應特別警惕。


      他認為,申遺成功之后,廈門應樹立依法保護的共識和規范,重視依法管理,重視可持續性運營和發展,要有“全島博物館”格局,精選適合展示的內容,防止過度商業行為。


      周旻稱,特別重要的是,應繼續深化鼓浪嶼研究,力爭形成鼓浪嶼學,研究門類涵蓋鼓浪嶼歷史、建筑、音樂、藝術、教育、宗教文化、管理模式、器物文化、名人別傳等方方面面。


      他期待更多學者參與進來,更好地開展深入研究;同時期盼相關主管部門更加重視鼓浪嶼學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機制,創造更多的成果。


      周旻向記者表示,未來,應更加重視全世界關注鼓浪嶼的新媒體作用,凝聚全世界鼓浪嶼人的鄉愁、鄉誼,推動鼓浪嶼的保護與發展。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