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15日,被視為“諾獎風向標”之一的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公布了其2017年的獲獎者——五位為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80后華人科學家、美國博德研究所核心成員張鋒是其中一名獲獎者,成為繼北京大學教授謝曉亮之后,第二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除了張鋒,另四位獲獎者分別是德國馬斯克·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的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盧西亞諾·馬拉夫尼(Luciano Marraffini)、西班牙阿里坎特大學的弗朗西斯科·莫伊卡(Francisco J.M. Mojica)。
2017年阿爾伯尼獎的五位獲得者
“這項技術為生物醫藥研究帶來了變革,給予了基因疾病等治療新的希望。”該獎項在聲明中表示。
CRISPR-Cas9能高效地對特定基因片段進行切割、添入,本是古細菌免疫系統中對抗病毒感染的機制,被杜德納與卡彭蒂耶發現能用于DNA切割,并由張鋒率先完成其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應用。
阿爾伯尼獎的全稱是阿爾伯尼醫學中心醫學和生物醫學研究獎(Albany Medical Center Prize in Medicine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于2000年在美國紐約州成立。自2001年起,阿爾伯尼獎每年一屆,獎勵在醫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每屆獎金總額為50萬美元。
在過去的30多位阿爾伯尼獎獲得者中,有8位同時也是諾獎得主,其中5位是在獲得阿爾伯尼獎之后才斬獲諾獎。因此,阿爾伯尼獎被認為是諾貝爾獎風向標。
值得一提是,在張鋒之前,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因在成像和測序方面的貢獻,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科學家。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