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自貿試驗區4月1日掛牌,河南、湖北、四川、浙江、遼寧、重慶、陜西等新自貿區的誕生讓“1+3+7”的自貿區戰略新格局正式形成。國際商報記者獲悉,海關總署為7個新設自貿試驗區分別擬定5方面25條支持措施已于近日出臺。
在當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過程中,海關創新制度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經驗在全國海關復制推廣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因此,此次海關支持新設自貿試驗區建設發展的措施更加引人關注。
據國際商報記者了解,海關總署出臺的對各個新自貿試驗區的支持措施涵蓋全面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經驗;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戰略”、“西部大開發”等倡議或戰略部署;服務自貿試驗區改革需求以及實施海關監管制度創新和海關安全高效監管等多方面。
這些措施主要有:創新海關監管制度,促進貿易便利化。包括優先推進自貿試驗區“互聯網+海關”特色服務、率先推進通關一體化改革、建設國際先進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進海關稅收征管方式改革、創新企業管理制度、深化國際間海關合作等;實施保稅監管改革,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包括改革加工貿易監管模式、改革加工貿易核銷及單耗管理方式、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監管場所整合優化、提高保稅貨物流轉效率等;支持新型貿易發展,促進穩增長調結構。包括支持文化對外貿易、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生產性服務業、融資租賃等業務發展;培育法治化營商環境,維護貿易秩序公平公正。依法實施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維護企業創新成果,打防結合,有效防控風險,維護健康發展環境。此外,海關總署同步研究制定了相配套的海關監管方案,更好地規范海關監管服務。
同時,根據國家賦予7個自貿試驗區不同的戰略定位,海關總署的措施滿足了不同的“個性化”需求,例如,針對浙江自貿試驗區大力發展大宗商品貿易,建設國際油品基地等定位,海關總署出臺的《關于支持和促進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發展的若干措施》中,配套推出了包含“跨地區直供”、“港外錨地供油”、“一船多供”、“先供后報”、“一庫多供”、“同商品編碼鐵礦石混礦”等專門為浙江省大宗商品交易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措施。“這些支持措施帶來的利好顯而易見。”杭州海關隸屬舟山海關加貿管理科科長張曉莉說,“以一船多供為例,這項制度實施后,單艘供油船舶可以在一個作業航次內對多艘受油國際航行船舶供應保稅油。”也就是說,之前按照相關規定,一艘供油船在一個作業航次內只能一對一地給一艘國際航行船舶供油,而實現一船多供后,供油船可以在一個作業航次內,同時給多艘國際航行船舶供油,減少了供油船的作業航次,降低了供油企業運輸成本。據估算,使用“一船多供”模式加油,跟之前的“一船一供”相比,一個作業航次就可以為企業省下2萬~3萬元運輸成本,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國際商報記者了解到,一些新設自貿試驗區的地方海關正在積極準備,根據海關總署支持7個新設自貿試驗區建設發展的措施,并結合自貿試驗區發展的實際情況,繼續制定、落實更多的創新支持舉措,力爭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全力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劉昕)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