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財政部等三部門近日印發《關于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合理界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養老服務邊界,優先支持保障型基本養老和改善型中端養老服務發展。
資料圖:來自福建省沙縣高砂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為住在敬老院的老人進行體檢中新社記者張斌攝
意見明確,重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通過PPP模式,立足保障型基本養老服務和改善型中端養老服務,參與以下養老服務供給:
——養老機構
鼓勵政府將現有公辦養老機構交由社會資本方運營管理。支持機關、企事業單位將所屬的度假村、培訓中心、招待所、療養院等,通過PPP模式轉型為養老機構,吸引社會資本運營管理。鼓勵商業地產庫存高、出租難的地方,通過PPP模式將閑置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改造成養老機構。
——社區養老體系建設
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在城鄉社區內建設運營居家養老服務網點、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興辦或運營老年供餐、社區日間照料、老年精神文化生活等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支持政府將所轄區域內的社區養老服務打包,通過PPP模式交由社會資本方投資、建設或運營,實現區域內的社區養老服務項目統一標準、統一運營。
——醫養健融合發展
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服務機構開展合作,支持打造“以健康管理為基礎、以養老服務為核心、以醫療服務為支撐”的全生命周期養老服務鏈,興建一批養老為主題,附加康養、體育健身、醫療、教育、文化娛樂、互聯網等現代服務業的“養老+”綜合新業態。
關于規范推進項目實施,意見要求,統籌論證養老服務項目可行性。各級財政、民政、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合作,依托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綜合項目實施周期、收費定價機制、投資收益水平、風險分配基本框架、所需政府投入等因素,論證篩選出適宜采用PPP模式運作的養老服務項目,做好項目儲備,確保工作有序推進。
同時,依法擇優選擇社會資本方。合理設置參與條件,消除本地保護主義和隱形門檻。除本級政府所屬尚未轉型的融資平臺公司、控股國有企業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境內外法人,均可作為養老服務項目的社會資本方。
意見強調,多渠道構建項目回報機制。根據項目特點,建立政府付費、使用者付費和開發性資源補償相結合的項目回報機制,鼓勵政府統籌運用授權經營、資本金注入、土地入股、運營補貼、投資補助等方式,支持養老項目建設。
允許社會資本配套建設符合規定的醫院、康養中心、療養院及附屬設施等經營性項目,提高項目綜合盈利能力。鼓勵社會資本通過“互聯網+”等創新運營模式,降低項目成本,提高項目運營效率和投資回報水平。
另外,意見明確落實現有優惠政策。合理界定養老服務項目類型,PPP項目依法登記為公益性或經營性養老機構,按規定享受現行投資、補貼、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保障養老服務設施用地供應。嚴格執行養老服務領域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