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奶業走出困境需多方位布局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25





    調整乳制品消費結構 加快育種及牧場建設


    中國奶業走出困境需多方位布局


      目前,國內奶牛養殖場的盈利能力正受到牛奶價格走弱和飼料成本上漲的影響,乳制品消費需求疲軟,奶業形勢愈發嚴峻。2023年,我國奶業進入了下行調整的艱難時刻。如何應對當前經濟環境下的奶業形勢,實現奶業的可持續發展?日前,由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主辦的2023年奶業前沿科技交流暨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會上,來自業內的專家、企業代表立足奶業前沿科技熱點、緊扣產業可持續發展,探討了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養殖業階段性虧損面超60%


      會上,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邵明君表示,受疫情、經濟增速和收入下降、學生奶生產下滑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疫情初期牛奶8.5%的高消費增速減緩,2022年總供給增速僅為1.4%,需求量大幅降低。“2022年以來,奶價下跌、飼料成本維持在高位,擠壓了行業利潤。隨著奶價的進一步下滑和2023年上半年階段性生鮮乳過剩加劇,養殖行業階段性虧損面將達到60%以上。”邵明君指出, 去年,中國奶業面臨原料奶價格下降、生產成本升高的雙重困難。


      “但在疫情影響下,中國奶業仍是為數不多的上行行業之一,牛奶產量同比增長6.8%,奶類總銷售量超過6066萬噸。”邵明君表示,隨著城鎮化的加劇、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理念的提升,中國奶業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沒有改變。另外,大食物觀的提出為奶業加快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未來,消費需求溫和增長趨勢不變。 ”


      調整乳制品消費結構是關鍵


      “從奶業全產業鏈的角度看,消費仍是中國奶業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從消費結構看,由于中國消費的乳制品將近80%為液態奶,而液態奶貨架期短,乳制品消費一旦疲軟,那么加工企業就不愿意多收鮮奶,從而出現特殊的周期現象,表現為每年春節過后,奶源過剩;進入夏季,奶產量下降;到10月份,奶源又開始緊缺。”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李勝利對當前的奶業形勢進行了分析。


      “提振國民的乳制品消費、改善飲奶習慣和消費結構是非常重要的,我國乳制品消費量和奶業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改善乳制品消費結構是提升消費量的有效方式。”李勝利表示,在歐美國家,奶業已經從過去的“喝奶”升級到如今的“吃奶”。“他們將40%的原奶加工成奶酪。”由于奶酪貨架期較長,就相當于延長了液態奶的銷售時間。比如在美國、德國,人均牛奶消費量每年達到200多千克,其中一年吃奶酪16千克(1千克奶酪由10千克牛奶加工而成),相當于消費了160千克液態奶,其余為日常喝的液態奶。


      “所以擺脫奶業周期現象,也就是春節過后的奶源過剩,關鍵在于調整乳制品消費結構。”李勝利說。


      “其次,要重點關注種養結合模式。”李勝利指出,我國原奶生產成本始終較高,飼料成本也在日益增長,國內奶業應該繼續重視優質粗飼料的自給,在大食物觀的指引下,合理配置“糧經飼”三元種植業結構,規劃玉米青貯、苜蓿和燕麥草的種植面積;同時,國家應該給養殖企業匹配自有土地的政策支持,發展種養結合。“若能夠實現1頭牛2畝地,不僅可以控制成本,也可以消納牧場的糞肥,實現良性循環。”


      據李勝利分析,在歐洲,奶農都是自種牧草,小型牧場供養10—20頭,甚至100多頭奶牛。一方面,飼草成本低,奶價有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糞污還田,實現良性循環。對比來看,中國這些年建設的牧場,需要大量流轉土地,養殖成本高。同時,從美國、澳大利亞大量進口優質牧草,導致成本壓力很大。


      “兩條腿走路”做好“育種”工作


      在整個乳制品行業上下游鏈條中,科技附加值最高的“種業”是中國乳業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節點。“盡管近年來,國內奶牛育種、飼養技術進步迅猛,但國內外差距還不小。”北京首農畜牧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喬綠指出,解決奶牛種源問題,既要做好本土自繁自育,也要重視和奶業發達國家進行遺傳物質交換。


      喬綠認為,做好奶牛種源的培育,要做到“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應該做好國內優秀種牛的自繁自育,在現有牧場中選出產量高、性能好、各方面都表現優異的種牛進行擴繁;另一方面,應該做好“交流”,當前奶牛養殖業國產凍精的市場占有率不到30%,進口遺傳物質的占有率為70%,所以養殖業也應該廣泛地和奶業發達國家進行遺傳物質的交換,加快優秀種牛群的建設。


      據了解,首農畜牧目前與現代牧業、寧夏農墾等國內大型奶牛養殖企業進行聯合育種,重點發展種業,支持建設種業示范基地,建設奶牛種業的科技孵化器。


      另外,發展新型乳肉兼用牛不僅高效而且經濟,符合當前國內的奶業發展形勢。李勝利指出,乳肉兼用牛品種的優勢在于既產奶又產肉,且在乳脂、乳蛋白等主要營養指標方面都比荷斯坦牛更優。同時,乳肉兼用牛具有耐粗飼的優點,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強,尤其在當下牛奶價格進入下行周期,乳肉兼用牛的優勢更加凸顯。


      李勝利介紹說,目前在遼寧省鞍山市就有牧場將荷斯坦牛替換為乳肉兼用牛,既搞養殖又搞加工,效益可觀。在李勝利看來,我國需要及早布局,做好長期規劃,重點培育新型乳肉兼用牛。


      加快實現牧場智能化管理


      在目前全球奶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如何用科技為中國奶業賦能,進一步增強本土奶相對于進口奶的競爭優勢?


      “在奶牛養殖環節,要注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落地應用,提高奶牛養殖的技術含量,更廣泛地應用機械化、智能化的裝置設備,在節約勞動力的同時整體提升奶業從業人員尤其是養殖人員的素質和技術能力。”李勝利指出,中國奶業是一個新興行業,發展時間短,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應該有意識地加大培養國產自主品牌,加強國內機械化、智能化裝備的開發。


      “目前,規模化養殖的模式仍然在我國奶業發展中起到了帶動性和指引性的作用。”北京東方聯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關鳴指出,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大型規模化養殖場建成投產,目前國內的萬頭牧場已經接近100家。牧場奶牛存欄的增加,對牧場的管理要求就更高,所以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就顯得愈發重要。如果能夠實現牧場智能化的管理,其效率將大大提升,不僅節省勞動力,管理的準確性、高效性都將實現突破。(記者 楊曉晶)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