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5部門聯合發布《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3年版)》,提出拓展重點領域范圍、強化能效水平引領、推動分類改造升級、做好工作統籌銜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等五方面重點工作,進一步擴大工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范圍。在此背景下,作為能耗大戶,工業硅以及聚酯產業鏈中的乙二醇、PTA等化工品將會受到哪些影響?分析人士認為,新政策對化工市場的情緒影響短期偏利多,后續更應該關注化工品種供需基本面能否出現實質性改善。
加速落后產能出清助力企業利潤回升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關于《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3年版)》(下稱《能效水平2023年版》)的通知。通知指出,對此前明確的煉油、煤制焦炭、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燒堿、純堿、電石、乙烯、對二甲苯、黃磷、合成氨、磷酸一銨、磷酸二銨、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筑陶瓷、衛生陶瓷、煉鐵、煉鋼、鐵合金冶煉、銅冶煉、鉛冶煉、鋅冶煉、電解鋁等25個領域,原則上應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對本次增加的乙二醇,尿素,鈦白粉,聚氯乙烯,精對苯二甲酸,子午線輪胎,工業硅,衛生紙原紙、紙巾原紙,棉、化纖及混紡機織物,針織物、紗線,粘膠短纖維等11個領域,原則上應在2026年年底前完成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這也意味著化工行業節能降碳的步伐將要加快,落后產能的出清有望快速推進。
1.工業硅
工業硅作為能耗大戶,具有較大的節能降碳空間。根據《能效水平2023年版》附件劃定的標準,工業硅冶煉按照還原劑的不同分別設定了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對于擬建、在建項目,按照能效標桿水平建設實施;對于能效介于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之間的存量項目,鼓勵加強綠色低碳工藝技術裝備應用,引導企業應改盡改、應提盡提;對于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存量項目,要求明確改造升級和淘汰時限,制定年度改造和淘汰計劃,在規定時限內提升至基準水平以上,不能按期改造完畢的項目進行淘汰,且原則上應在2026年年底前完成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
《能效水平2023年版》劃定的能耗標準參考GB31338,與此前劃定的標準基本保持一致,并對能耗要求進一步細化,針對不同還原劑分別設定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統籌兼顧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保持生產供給平穩、便于企業操作實施等因素,體現了能效基準水平劃定的科學性。
據SMM和安泰科統計,國內有210—220家工業硅企業,僅前10家龍頭企業就貢獻了市場約一半的產量。其中,以合盛硅業的產量占比最高,2021年其在國內產量占比達到30%。公開數據顯示,頭部硅企的能耗已經達到或接近標桿水平,所以《能效水平2023年版》出臺對頭部產能的影響有限。以合盛硅業為例,根據《云南合盛硅業有限公司水電硅循環經濟項目節能報告》,該項目包含新建40萬噸工業硅生產裝置,共建設有9座電爐車間及配套設施,每個車間內設4臺33MVA工業硅電爐,單位工業硅生產綜合能耗2493.40kgce/t,低于標桿值2500 kgce/t。
今年以來,受新增產能投放、需求走弱的影響,工業硅價格走勢不樂觀,已經跌破部分硅企的成本線,部分硅企面臨虧損的情況,尤其是西南地區的硅企已經放緩了復產節奏,北方大廠也開始出現減產。據SMM統計,截至7月7日當周,新疆樣本硅企周度開工率47%,比6月中下旬下降22個百分點;云南樣本硅企周度開工率55%,比6月中下旬上升8個百分點左右;四川樣本硅企周度開工率44%,與6月中下旬基本持平。
除了頭部企業外,約有200家硅企承擔了市場另外一半的產量,平均每家硅企產量0.65萬噸,并且能耗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能效水平2023年版》實施后,將推動行業生產者加快技術改造,能耗水平不達標的工業硅產能將加速出清,同時也對新增產能形成有效限制,有利于企業利潤回暖。
今年以來,工業硅期貨主力合約累計下跌22.05%。截至7月12日,工業硅期貨報收于13950元/噸。工業硅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疲軟,雖然光伏新增裝機持續超預期,帶動多晶硅需求增加,但有機硅和鋁合金兩大傳統需求不佳對工業硅需求的拖累更甚,這也導致工業硅的市場庫存累積至較高水平。同時,1—5月金屬硅累計出口量24.1萬噸,同比減少18%,海外需求下滑也令工業硅需求承壓。
《能效水平2023年版》的出臺,旨在加快產業實現綠色升級改造,淘汰落后低效產能,作用在于中長期行業的高效綠色發展,短期對工業硅盤面的影響有限,后續更應該關注供需基本面能否出現實質性改善。
2.乙二醇
目前,距離我國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目標日期趨近,我國也在各方面積極推動織造業綠色發展、推進工業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能效水平2023年版》主要強調了強化能效水平引領、推動分類改造升級、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等幾個方面。
具體來看,本次增加的對乙二醇、PTA、粘膠短纖、化纖及混紡織物,加上之前的對二甲苯,基本占據整個聚酯產業鏈。重點關注領域中涉及的化工期貨品種甲醇、純堿、PTA、乙二醇等又恰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代表品種,大多數產業正處于產能過剩周期,且利潤水平不佳,有待出清或技改優化。
以聚酯產業鏈中的乙二醇為例,2022年,乙二醇產量約為1324.8萬噸,進口量約為750萬噸,但下游需求無法完全消化乙二醇的供應。2022年,我國新增乙二醇產能580萬噸/年。其中,煤制乙二醇新增280萬噸/年,退出產能152萬噸/年,總產能2503.7萬噸/年。目前,煤制乙二醇和乙烯制乙二醇產能總計達到2649萬噸,2023年乙二醇仍在產能擴張中。2023年,國內共有7個項目(包括三江、榆能、久泰等)、合計450萬噸/年的乙二醇集中投產。其中,煤制乙二醇180萬噸/年,總產能將接近3000萬噸/年,年增幅高達18%。產業過剩、供需矛盾突出導致乙二醇長期處于虧損大、估值低的狀態,成為聚酯產業鏈乃至整個化工期貨品種中最弱勢的品種。
截至目前,石腦油一體化制乙二醇利潤水平在-120美元/噸附近,乙烯法制乙二醇利潤水平在-1000元/噸左右,煤制乙二醇更是持續虧損約-2450元/噸。《能效水平2023年版》出臺后,將加速乙二醇等各個化工行業產能出清,淘汰一些高成本、低能效的裝置,從供給側進行綠色改革。屆時,由于行業需要進行改造及新增產能控制,未來預計乙二醇產能增速將放緩,存量不斷優化,完成新一輪降本增效,加快產業升級改造,助力企業利潤回暖。總體來說,新政策對化工市場的情緒影響短期偏利多,但中長期仍要看產業的實際供需情況。(作者:中州期貨 金國強 王吉帥)
分析人士:聚酯產業鏈擴能節奏有可能放緩
日前,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3年版)》的通知,科學劃定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紙、紡織等重點行業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其中涉及的工業品大部分是高能耗生產工藝,產能相對過剩。
“對化工品來說,這將有助于實現化工領域落后產能淘汰,行業供給出清,供需格局好轉。”紫金天風期貨分析師劉思琪稱。
在浙商期貨分析師朱立航看來,上述政策對大部分化工品的影響較為有限。由于高能耗的煤制產能和落后工藝因效益不佳基本處在被淘汰的邊緣,政策雖然對產能淘汰進一步落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實際影響不大。
以聚酯產業為例,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當前聚酯產業處于上游民營大煉化產能集中投放周期,產業鏈供需處于相對過剩的狀態。
“近幾年,聚酯產業鏈中的PX、PTA等新投產裝置規模較大,應用技術較新,綜合能耗相對偏低,在行業中具有成本優勢。隨著新產能投放落地,部分單產小、能耗高的裝置已經自發地淘汰產能或長停。”劉思琪介紹說。
“就聚酯產業而言,上下游的產能均偏向過剩,尤其是上游原料端,從PX到PTA、乙二醇都處于產能大擴張后,供應過剩的中后期。”朱立航表示,近些年,乙二醇等許多高能耗的煤制裝置也陸續退出市場,新投產的裝置以煉化一體化為主。“從能效水平來看,產業裝置處在更新換代的過程中,目前向大煉化一體化轉變,能效水平顯著提升。”他說。
事實上,近年來,聚酯產業已經在經歷優勝劣汰,產能出清主要集中在PTA上。“產業鏈格局一度從產能過剩轉為供需平衡狀態,這也使得PTA加工費在2022年出現了大幅改善。然而,隨著一體化裝置陸續投產,PTA目前的產業仍偏向過剩。”朱立航稱,PTA產能多以煉化一體化裝置為主,工藝生產成本相比之前有所降低。
對此,國投安信期貨化工首席分析師龐春艷也表示,PTA新投產裝置規模化、一體化優勢明顯,新老裝置更迭也在延續。“目前,國內PTA產能7644萬噸,停車的產能有770萬噸,多為落后或者缺乏一體化配套的裝置。”她說,縱觀全球市場,日韓等老牌PTA生產企業的裝置已經落后,部分轉產其他產品,少量處于運行狀態。
“雖然國內PTA投產加速,但國內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國外產能也在縮減。”龐春艷告訴記者,我國PTA出口格局逐漸打開,今年上半年單月出口量在40萬噸以上。因此,在國內PTA大投產時,國內外落后產能都在去化。
在朱立航看來,未來一段時間里,PTA很難再出現大幅去產能的情況。“老舊和小裝置產能基本出清,剩下的都以大型裝置為主,工藝成本偏低,不太容易出現集中去產能的情況。”他說,如果印度對中國大陸的PTA供應認證后續不放入名單,還是會對PTA供應市場產生一定影響的。
據了解,印度對中國大陸PTA供應商的BIS認證到6月底到期,而從印度近期公布的具有BIS認證的全球PTA供應商名單來看,中國大陸PTA供應商暫不在該名單內。
“印度是我國PTA第一大出口國,2022年月均出口達到8萬噸。對于BIS認證到期,部分企業提前準備,預計今年上半年出口印度的PTA占比將提高,也就是部分出口需求前置。”劉思琪表示,需求前置后,下半年PTA出口總量環比或下降。
在劉思琪看來,最近兩三年,淘汰和長停的PTA產能已經達到總產能的10%,大部分小型高耗能裝置基本實現產能淘汰,未來產能去化節奏不會明顯加快。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化工市場整體處于產能高速發展期,疊加近幾年國內消費和出口收縮,化工市場整體表現不佳。
“雖然化工品價格經常受到宏觀面的主導,基本面分析會暫時失效,但后市消費觸底回升后,可關注低庫存、低投產品種的波段性機會,整體以板塊內強弱配置為主。”龐春艷分析說。(資深記者 韓樂)
轉自:期貨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