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經下行壓力全面凸顯 貿易保護主義多見抬頭
收官季,國際經貿還有多少變數?
2023年已然走過大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凸顯。中國銀行國際研究院日前在北京發布的《2023年四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顯示,緊縮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加快顯現。在生產端,全球制造業和工業生產疲軟,多國工業產出指數下滑。在需求端,主要發達經濟體服務業需求回落,私人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利率高企和流動性收縮的影響進一步顯現,發達經濟體國內投資持續受到抑制,跨境投融資規模減少;全球貨物貿易量減少,美國、中國、東盟等主要經濟體出口貿易規模下降。
細察生產端,全球制造業和工業生產疲軟。截至2023年8月,全球制造業PMI指數已連續12個月處于榮枯線以下。德國、英國、意大利、韓國、印度、南非等經濟體最新工業生產指數均較前月數值下降。
而從需求端來看,主要經濟體內外部需求逐步回落。經濟活動降溫態勢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蔓延。二季度末開始,歐美國家服務業需求明顯下降。美國9月份Markit服務業PMI為50.2%,是今年1月以來最低值。利率持續高企對投資的影響逐漸顯現,主要發達經濟體國內投資持續受到抑制。歐美發達經濟體緊縮貨幣政策對通脹起到抑制作用,整體通脹持續回落,但也對企業投資帶來負面影響。一季度私人投資是美國經濟增長主要拖累項,二季度雖轉為正,但可持續性有待觀察。全球進出口需求持續承壓。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8月發布的《全球貨物貿易晴雨表》,6月份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為99.1,大多數成分指數均低于趨勢值,其中包括出口訂單指數(97.6)、集裝箱運輸指數(99.5)、空運指數(97.5)和原材料指數(99.2)。全球需求疲軟和價格指數回落持續影響主要經濟體出口貿易。相關數據顯示,6月份全球貿易指數比去年同期下降3.4個點。4至7月,美國出口連續4個月同比下跌,且跌幅逐漸擴大;7月份歐元區出口同比減少2.7%;越南、泰國、印度、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出口型經濟體最新出口額同比均維持下跌,降幅分別在3.0%、6.2%、6.8%、8.3%、13.1%、21.0%。
再看政策環境,貿易和科技保護主義政策對要素和資源在全球的高效流動形成掣肘。歐盟委員會于7月份正式通過《外國補貼條例》,未來企業赴歐投資將面臨更多限制。8月,美國推出新的總統行政令,限制美國資金投向中國半導體和微電子、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三大高科技領域。歐盟表示將分析美國相關政策影響,并計劃在今年年底提出有關該政策的倡議。8月15日, 墨西哥宣布上調鋼鐵、鋁、竹制品、橡膠、化工產品、油、肥皂、紙張、紙板、陶瓷制品、玻璃、電氣設備、樂器和家具等多種進口產品的最惠國關稅。該法令將影響墨與其非自由貿易協定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關系和貨物流動,其中受影響最大的經濟體就包括巴西、中國、韓國和印度在內。日益明顯的逆全球化趨勢將對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帶來更多負面影響,加大世界經濟復蘇的難度。
中行報告對四季度經濟走勢給出了這樣的判斷:由于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周期分化,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繼續回落,但下行速度放緩。目前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澳大利亞央行等均對通脹走勢和潛在的反復風險保持警惕,預計四季度各央行繼續將利率維持在限制性水平,以鞏固加息對遏制通脹的效果,年內美聯儲大概率不會啟動降息,緊縮貨幣政策將持續從生產和需求端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不過,隨著中國穩增長政策紅利逐漸釋放,經濟增速將較三季度回升,有助于延緩全球經濟下行速度。
首先,從生產端看,各國工業生產將維持低迷態勢。全球經濟下行、商品需求疲軟和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將持續對工業生產帶來影響,全球制造業將繼續面臨訂單減少、產能利用率下降等問題。特別是對于亞太地區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來說,全球貿易收縮將拖累亞太等國家外貿企業生產,企業庫存可能被動增加,投資者對于生產決策將更加謹慎。此外,隨著四季度取暖季到來,原油供需關系可能將進一步趨緊。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宣布在年底前減少石油生產和出口,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四季度原油市場可能出現約200萬桶/天的供應缺口,油價可能再次大幅上漲,推升企業生產成本。通脹問題也將更加頑固,歐美央行可能進一步延長高利率周期,從而加劇經濟下行風險。
其次,從需求端看,三大領域將繼續面臨下行壓力。其中,服務業消費對主要經濟體的增長帶動作用將明顯弱化,出口和投資將繼續對全球經濟形成拖累。服務業是當前歐美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進入8月,歐美服務業快速降溫,增長壓力隨之加大。歐美(尤其美國)是全球需求價值鏈的核心樞紐,其需求變化對全球經濟具有重要外溢影響,將通過產業價值鏈傳導對上游的商品出口國和大宗商品生產國帶來壓力。今年上半年,美國自中國和主要東南亞國家商品進口額均大幅下降,拖累了各國出口表現,下半年相關形勢可能繼續惡化,亞太新興經濟體出口和增長將繼續承壓。
WTO預計,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增長1.7%,明顯低于過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全球工業生產和貿易回落將使能源、礦產品、原材料等中間投入品需求減弱,預計拉美、中東、非洲等大宗商品出口國國際收支形勢將變差,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弱化。對于各國國內投資來說,經濟增長前景變差、融資利率高企、庫存增加以及投資回報率下降,將繼續在不同程度限制各國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企業部門宏觀杠桿率持續下降。在私人部門去杠桿背景下,部分經濟體政府投資可能增加,將發揮經濟托底功能。總體上看,全球投資規模依然處于下行通道。(記者 路虹)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