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賦能 共享深藍——從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看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0-18





      從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等高端海工裝備,到船舶自動化、深海智能養殖等新興技術,到綠色港口建設、海洋生態修復等解決方案……走進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海洋科技成果讓人目不暇接,折射出我國海洋經濟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創新驅動日益成為主要力量


      航空母艦、LNG運輸船、大型游輪,被譽為造船工業的“三顆明珠”集中亮相;“蛟龍”號、“海龍”號、“潛龍”號,一系列高新深海裝備助力挺進“深藍”……走進“大國重器”展區,一批國際領先、國內首創的“國之重器”模型映入眼簾。


      只需7名工作人員,每年可養三文魚150萬條……由中船重工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總承包的海上漁場養殖平臺“海洋漁場1號”令人印象深刻。這個海上“養殖場”,通過風力和光伏發電提供能源,同時為了監測魚類的狀態,配備了2萬多個傳感器、100余臺水上水下的監控設備。


      武昌船舶重工集團工程師成宗亮說,該裝備是半潛式開放式漁場,已交付給挪威客戶使用。設備水體容積達25萬立方米,相當于200個標準游泳池,且安全性高,可抵御12級臺風,這對深海養殖產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在展廳里展出的“明遠”號模型吸引不少觀眾目光。據介紹,“明遠”號是40萬噸智能超大礦砂船,安裝有2000多個傳感器,快速、精準收集全船各處的物理環境狀態。同時數據匯入網絡信息平臺“大腦”,并向各智能系統提供操作環境數據。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智能技術正在與海洋產業不斷融合,促進產業升級。從遠程視頻中看到,在廈門市海潤碼頭,吊具將集裝箱從巨輪上平穩抓起,再精準放在自動駕駛集卡的車架上。橋吊駕駛室里并沒有人,操控吊具完成一系列復雜作業動作的橋吊司機遠在2公里外的遠控室中。


      福建電子口岸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運營負責人賴智瑋介紹,公司是福建省港口集團旗下的人工智能企業,為海潤碼頭遠控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核心算法技術。智能化改造系統上線以來,司機可以坐在辦公室里遠程操作橋吊,工作環境更好、安全系數更高。


      綠色低碳環保成為新主題


      綠色低碳是此次展會的關鍵詞之一。在展會現場,展會上不乏船舶動力綠色轉型的案例。中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日前在湖北宜昌完成首航,其模型吸引民眾駐足。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章勤說,該船采用氫燃料電池和鋰電池動力系統,采用氫燃料電池將氫氣和氧氣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后為全船提供電能,實現全程零污染排放,其輸出功率500千瓦,最高航速達到每小時28公里。


      走進展館,LNG(液化天然氣)動力、氫能源、核能、風電……處處可以感受到“綠色”與“智能”的理念。


      一項全球首創的技術,開啟了不需要純水的制氫新時代。中國工程院謝和平院士團隊與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瞄準“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的世界性難題進行攻關,于2023年5月海上中試獲得成功,打開低成本綠氫生產的大門,向世界展示零碳能源的中國方案。


      攜“悟空號”亮相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展區顯得格外亮眼。名如其器,高2米多的“悟空號”不僅長得像孫悟空,還有著高強“本領”,它是由哈工程研制的一款無人航行器。


      “‘悟空’號是目前下潛深度最深的無人無纜潛水器,創造了10896米無人無纜潛水器潛深世界紀錄。”展位工作人員谷雪介紹,此次和“悟空號”一起展出的,還有哈工程研制的各類水下航行器。


      福建理工大學智慧海洋科學技術學院團隊,圍繞小型化、智能化、商用化的多功能水下機器人開展研究,研發出有纜小型工業級水下機器人、無纜自主運動仿形機器魚等新產品樣機,可應用于大壩檢修、救援輔助、水文數據采集等領域,受到廣泛關注。


      向著深遠海、綠色智能方向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我國海洋技術創新的步伐逐步加快,越來越多的新設備、新技術為海洋產業的發展提供著助力。未來我國的海洋裝備,還將繼續向著深遠海、綠色智能等方向發展。


      來自大會主辦方的一組數據令人振奮——十年來,我國海洋裝備業迅猛發展,全球市場份額占比從2010年的9%激增到2021年的41%,最新訂單量占國際市場份額超過了70%,我國已經進入全球海洋裝備業的第一方陣。以造船為首的我國海洋裝備行業,正在成為世界級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中國航海學會理事會理事長何建中認為,我國應順應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發展新趨勢,著力推進高水平航海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數字化轉型,積極打造智能航運綠色、平安、高效和開放,不斷塑造航運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記者 董建國 龐夢霞)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