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頂峰具備優勢 資源供應穩定 天然氣發電或不再“受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1-12





      天然氣發電具有效率高、運行靈活、啟停速度快等特點,天然氣調峰電站也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國內單日最高發電用氣超過2.5億立方米,氣電頂峰能力凸顯。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將加強長三角、珠三角、川渝等重點地區發電用氣保障,提升氣電頂峰發電能力。


      《中國能源報》記者近日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電網需要更多靈活、高效機組,具有強大調峰能力的天然氣發電因此或再受青睞。尤其今年,國內天然氣需求增速觸底回升,主要用氣行業需求穩步增長,今冬明春發電用氣量增速將領漲。


      供氣整體有保障


      油氣行業一位資深專家表示,今年是氣電裝機投產大年,下半年天然氣發電量或迎來快速增長。


      該專家給出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天然氣發電裝機約489萬千瓦,下半年投產裝機計劃將超500萬千瓦,預計年底裝機增至1.25億千瓦。此外,今年天然氣發電利用小時同比將有所回升。“2022年天然氣發電利用小時是2015年以來的新低,2023年上半年利用小時為1136,同比提高46小時。考慮下半年水電恢復、煤電及風光供應較充足,國際氣價同比大幅回落,天然氣發電利用小時同比將有一定回升空間。”


      天然氣發電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天然氣資源的供應穩定。“今年天然氣整體供應穩定,不僅增儲上產效果明顯,儲氣庫儲氣能力也在不斷增長,因此整體供應有保障。”氣庫資訊董事長兼首席信息官黃慶說。


      一方面,近年國內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升。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國內上游企業積極增儲上產,預計天然氣全年產量2356億立方米,增速5.8%;另一方面,受國際氣價回落影響,天然氣進口增速由負轉正,預計全年進口量162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3%。其中,管道氣受中俄東線增量拉動同比增長7.9%至681億立方米,LNG進口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6.8%至941億立方米。


      “國際市場需求一般,儲氣庫儲氣量處于高位,市場略呈現供大于求局面,為天然氣發電營造出有利氛圍。”黃慶說,“在國內天然氣整體供應速度大于需求速度的同時,儲氣庫增量較明顯,加之社會儲備庫與去年相比較充足,供應和儲備雙保險下,今冬供氣保障大部分時段沒有問題。”


      經濟性仍存短板


      根據“十四五”能源規劃,未來我國新能源發展將以大型風光基地為依托,更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無疑需要更多調節性電源。提升靈活性是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需求,但因風光等可再生能源波動性、隨機性較強,一段時期內還需調節性電源替補出力。因此,根據對電源結構需求和調整,“十四五”期間,不少省市均不同程度加碼天然氣發電布局。


      在經歷夏季極端干旱導致的缺電后,四川正大幅提升天然氣發電進度,并推動實現天然氣調峰電價改革破冰。預計到2025年,四川在建和建成的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有望超過1000萬千瓦。


      作為天然氣發電大省,廣東“十四五”期間電力需求預計年均增長在4.5%-5%。廣東省“十四五”能源規劃也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天然氣發電,新增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約3600萬千瓦。


      “雙碳”目標下,煤電大規模發展受限,新能源發電尚難獨挑大梁,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過渡時期,天然氣發電的橋梁價值或將凸顯。然而長期以來,其受困于氣價與電價的不協調,并未實現更大規模發展。“天然氣發電氣源供應穩定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經濟性問題以及氣源價格能否順導至終端。”黃慶直指問題所在。


      2022年,受俄烏沖突影響,國內天然氣發電成本氣價從每立方米2元漲至4元多,給未成氣候的天然氣發電產業帶來成本困擾。


      此外,“十四五”以來,國家發布一系列能源政策體系文件,但對天然氣發電產業的表述并不多,戰略定位和發展預期也不溫不火。“因地制宜發展是目前政策對天然氣發電的主要導向。在此定位下,無法打消一些企業和投資者對天然氣發電能否規模化發展的擔心和顧慮。”某天然氣發電廠人士坦言。


      另外,各地天然氣發電價格補貼由地方政府自行統籌解決,絕大多數省份缺少氣價與電價間的必要銜接,導致價格變化無法通過上網電價正常疏導至用戶。“天然氣發電從獲青睞到被重用,還有一段路要走。”上述天然氣發電廠人士說。


      政企合力破題


      業內人士建議,天然氣發電除能夠實現電力調峰外,還兼具調頻、調壓、調相運行、系統備用、黑啟動等多種功能,電力市場需進一步完善輔助服務收益機制,以充分發揮天然氣發電在電力系統中的重要價值。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陳宗法曾指出,雖然天然氣發電成為主體能源的前景渺茫,但未來仍有兩大機遇:一是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與電網調節能力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天然氣發電作為靈活性電源將發揮重要作用;二是“雙碳”目標倒逼我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天然氣發電作為清潔冷熱源將發揮替代作用。“2025年實現碳達峰后,將有計劃、有步驟實施煤電退出計劃。因此,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仍是未來替代傳統煤電的重要選項。”


      黃慶認為,除在頂層設計方面發力外,企業也有責任制定相應的天然氣發電規劃部署。“天然氣發電企業應未雨綢繆,可以成立氣源綜合管理部門,綜合評判天然氣發電的資源采購、氣源類型,評判供應穩定性和經濟性,做好前期規劃。”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天然氣發電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國家、行業、企業層面達成共識,進一步認清其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重要作用,找準發展定位,協力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降低因上游資源供應不確定性和下游市場波動性帶來的影響,天然氣產業上中下游相關各方應加強合作,協同發展。下游發電企業可與上游資源方進行多元化合作,比如通過天然氣產業縱向一體化、上下游相互參股實現成本合理控制。”黃慶建議。(記者 渠沛然)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