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油供大于求態勢繼續深化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2-12





      閱讀提示


      柴油消費涉及行業較多,包括中大型商用車、農用車、農業機械、鐵路運輸、內河船舶、電力調峰、建筑機械等,與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形勢和產業結構緊密相關,2015年前后國內柴油消費逐步進入增長停滯階段。2023年,國內成品油行業在經歷了極不平凡的三年后完成過坎爬坡,柴油消費隨著用油行業生產節奏恢復正常得到修復,但受宏觀經濟恢復進程及替代因素影響,仍低于2019年水平;預計2024年柴油消費小幅下降,替代資源加速發展,供大于求態勢繼續推升出口。


      柴油消費從前期低谷回升


      柴油恢復情況與宏觀經濟表現和企業生產關聯度較強,隨著2023年疫情影響消散、企業生產全面修復、物流運輸恢復活躍、宏觀經濟環境緩慢趨于正常,柴油消費修復基礎逐步穩固。根據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測算,2023年柴油消費在2022年的低基數基礎上回升,較疫情前(2019年)水平穩中略降:估計2023年國內柴油消費規模接近1.95億噸,比上年增長2.3%,較疫情前(2019年)水平降低1%。


      分月來看,不考慮2023年春節假期前置等因素,受宏觀經濟及行業發展形勢影響,2023年柴油消費的恢復節奏在整體表現穩中有升的同時,表現為“兩頭略高,中間較低”趨勢:年初企業復工復產及出口活躍帶動下游行業消費;下半年房地產等行業政策落地,對消費形成支撐。


      柴油產量、出口雙提升


      相較于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集中投產的2019年至2022年,2023年整體產能變化不大,2022年底運行的盛虹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及中國石油廣東煉化均高負荷開工,同時存量煉油企業開工率也在國內需求回暖、煉油板塊效益向好和出口盈利的形勢下維持高位水平,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國內煉廠合計加工原油7.35億噸,比上年大幅增長9.3%;國內柴油產量超過2.15億噸,比上年增長約14%。


      國內供應大于需求,而亞太地區煉油毛利盡管較2022年水平有所下降,但仍位于近十年較高水平,出口效益良好,加之2023年出口配額管控相對靈活,柴油出口規模回升至1355萬噸,比2022年增加262萬噸,凈出口規模約1340萬噸。


      市場整治后部分消費回流標準品


      從國內柴油全口徑資源角度看,除納入官方統計的正品外,終端用油行業實際消費中還包括兩部分資源,雖然未以柴油名義流通,但最終都以不同方式變為柴油,進入下游消費領域:一是由于企業虛報、少報導致官方低估的柴油產量;二是大量調和油組分形成的資源,如國內生產的輕質燃料油、進口的輕循環油等,經過簡單調和即可作為柴油使用。這些資源依靠低價優勢,在價格敏感度相對較高的柴油消費領域大面積占領市場,不考慮走私柴油,其規模在2017~2021年一度占據國內柴油表觀消費量的15%~20%。


      2021年以來,國內煉油產業和成品油市場開展了前所未有的產業規范及市場秩序整治行動,通過跟蹤原油流向、排查生產企業、完善稅收征管、檢查流通環節等多種手段,推動國內成品油行業環境改善和供應結構優化。企業上報柴油收率從之前的不足20%回升在40%~45%的正常范圍;進口輕循環油規模從2020年高峰時的1577萬噸下降為2023年的不足20萬噸,推動柴油消費回歸正軌,進一步優化了柴油供應結構。


      預計柴油消費小幅下降


      柴油消費具有多樣性,主要用于道路運輸和工農業生產,也用于鐵路、水運、電力、建筑等行業,這些行業的用油變化一方面受到行業自身發展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天然氣、電力等替代資源的發展有關。


      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柴油消費趨勢與國家經濟階段和第二產業的發展關系密切,我國柴油消費自2015年以來基本維持在1.95億噸左右,且隨著物流運輸行業的發展和其他行業的用油替代,車用柴油占整個柴油消費結構的比例不斷提升,已經從2010年的60%左右提升至2023年的75%以上。


      2024年,預計國內經濟延續穩中向好態勢,經濟增速在向中長期的潛在增長水平回歸,房地產、出口等行業承壓運行,基于對于經濟水平和行業發展趨勢的研判,預計國內柴油消費規模將穩中略降,保持在1.94億噸左右,比2023年下降1%~2%。


      車用柴油需求仍有增量


      目前我國車用柴油主要用于商用車,因此車用柴油的消費直接受到商用車銷量和保有量的影響。我國商用車銷量雖已進入下降通道,但2024年在經濟穩中向好的大背景下,實物消費恢復將支撐運輸需求,公路貨運周轉量增速預計也將同步提升,這將對商用車市場的需求恢復形成利好,帶動柴油車保有量實現正增長。預計2024年柴油車保有量達到2345萬輛,比2023年增長2%~3%,車用柴油消費1.51億噸,比2023年增長0.3%。


      農用柴油規模維持當前水平


      農業領域同樣是柴油消費的重要領域之一。國內農機總動力已超過11億千瓦,其中78%左右為柴油發動機動力,根據《“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到2025年,全國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1億千瓦左右,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糧棉油糖主產縣(市、區)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丘陵山區縣(市、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預計農用柴油機動力基本保持目前水平,同時連片作業效率提高使農業用油增速緩慢;農用車方面,近些年輕卡的普及及市場下沉替代了部分專用農用車,保有量持續下降。農用柴油規模維持當前水平。


      水運用油小幅增長、鐵運用油下降


      水運用油:自2019年1月1日起,根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實現“三油并軌”,需求轉移使水運用柴油在2019年出現臺階式躍升。截至目前,柴油在船用動力中仍占據主要地位,95%以上的動力為柴油機。按照其轉速可以分為低速機、中速機和高速機,其中低速機主要用于各種散貨輪、油輪、集裝箱船、化學品船等;中速機為海軍多種艦船、遠洋船舶提供動力,以及為陸用電站提供大功率柴油發電機組;高速機主要用于旅游船、漁船、高速船、挖泥船等小型船舶。近年來我國年均新增船用柴油機在15萬~20萬臺,基于對2024年水路運輸仍有增量的判斷,預計水運用柴油仍有小幅增長,2024年增長至480萬噸。


      鐵運用油:鐵運用油的變化趨勢則與水路相反,鐵路電氣化使內燃機車保有量持續下降,加上作業越來越集中于支線區域,用油量繼續下降在190萬噸左右。


      建筑、工礦及商業用油延續下降趨勢


      建筑用油:房地產、基建是拉動建筑用油增長的主要行業,但近幾年增速也出現明顯放緩。2024年房地產及基建投資穩中趨緩,房地產恢復動力偏弱,預計2024年建筑用油約620萬噸,比上年下降1.4%,占柴油終端總消費量的3.2% 。


      工礦用油:當前盡管工礦企業產量還在增長,但柴油用油量呈現下降趨勢,主要是被天然氣、液化氣等燃料替代,特別是制造業領域天然氣點對點供給對用油替代力度很大。預計2024年工礦用油920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


      商業用油:商業用油領域包括餐飲店、娛樂場所、醫院等自備的柴油發電機、大型空調等,與居民消費關聯性較為明顯,但近些年替代力度也在逐步加大,預計2024年商業用油237萬噸,比上年下降6.3%。


      柴油替代規模持續擴大


      柴油的替代燃料主要有車用天然氣、電能、煤制油等,此外還包括當前規模較小的生物柴油、甲醇、燃料電池等。隨著天然氣替代量持續增長和新能源商用車不斷推廣,柴油替代資源規模將持續擴大,2023年柴油替代資源已經達到2270萬噸,其中LNG及電動替代合計占比接近80%;預計2024年柴油替代資源規模將超過2500萬噸。


      經濟性優勢支撐車用LNG規模增長


      2022年,天然氣價格受到國際局勢和地緣政治的影響持續高企,LNG價格持續位于6000元/噸以上,6月初甚至沖高至8500元/噸,相較2020年LNG平均不到4000元/噸的價格超出一倍以上,導致車用氣與柴油比價依然寬幅波動,經濟性較差;2022年LNG重卡銷量3.7萬輛,比上年下降37%。2022年四季度以來,天然氣價格一路走跌,從2023年1月均價接近7000元/噸到4月已不足4800元/噸,6月上旬氣價最低時下跌至3800元/噸。全年車用LNG與柴油比價降為50%左右,持續位于75%的盈虧平衡點之下,使LNG重卡相較2022年具備了“經濟性明顯改善,需求緩慢好轉”的市場環境,結束了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底的需求低谷,銷量和使用率快速回升。2023年國內LNG重卡累計銷售15.2萬輛,較2022年增加近12萬輛,保有量達到50萬輛以上,替代柴油超過780萬噸。基于目前對于2024年天然氣價格的判斷,預計LNG汽車仍將保持較好的經濟驅動性,天然氣替代柴油規模將繼續小幅增長為800萬噸左右,占整個柴油替代資源規模的30%以上。


      電動替代延續強勢


      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950萬輛,比2022年增長38%,滲透率31.6%,其中新能源商用車占整個商用車銷量的比例已達到11.1%;2023年國內純電動商用車保有量約180萬輛,替代柴油超過1000萬噸,預計2024年將增至1300萬噸,占整個柴油替代資源規模的45%以上。


      煤制柴油產量保持穩定


      當前我國煤制油產能維持在920萬噸/年左右,煤制柴油年產量400萬噸左右;2024年無新建項目投產,國內煤制油產能維持當前水平,基于目前對于國際油價的研判,煤制油生產仍具備經濟性優勢,預計煤制柴油替代規模維持在400萬噸左右水平,占整個柴油替代資源規模的16%左右。


      其他替代品種當前規模相對有限


      生物柴油:我國生物柴油生產原料以廢棄油脂、油脂加工的下腳料為主,我國生物柴油產量80%以上用于出口,國內生物柴油僅在海南、上海等地少量銷售,國內年消費量維持在40萬~60萬噸,占整個柴油替代資源規模的2%左右。


      甲醇:車用甲醇受限于原料來源、市場接受度等原因一直未實現大規模推廣,僅在部分省市和地區局部推廣,消費主要集中在貴州、吉林、山西、陜西等地區,主要依賴公共領域對傳統汽柴油的替代。甲醇與柴油的熱值比在1:3.1左右,按照目前的原料價格并不具備經濟優勢,同時車輛在長途貨運中面臨甲醇加注問題,且由于甲醇具有較強腐蝕性和毒性,儲運及加注環節需要防腐材料及特殊防護,在運營安全上也不及柴油,替代應用較為有限。


      供大于求格局下柴油出口增加


      2024年仍是國內煉油產能擴張之年,山東煙臺裕龍島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和中國海油大榭石化600萬噸/年擴建項目將先后于年內投產,帶動2024年新增產能2600萬噸/年,國內煉油產能將在9.6億噸/年左右。考慮煉廠開工負荷及產品收率調整,預計國內柴油年產量將增加100萬~200萬噸,在需求同比下降的情況下進一步加深國內柴油資源供大于求格局,柴油出口預計繼續增加。


      同時,更為全面系統的監管體系和國家對于低效煉油產能的進一步管控,將促使國內柴油生產供應結構持續調整,民營煉化一體化企業資源份額將繼續擴大。


      轉自:中國石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