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機械工業有望保持穩中有進總體態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2-17





      在近日召開的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形勢信息發布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數據:2023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高于全國工業和制造業增速4.1個和3.7個百分點;實現營業收入29.8萬億元,同比增長6.8%;實現利潤總額近1.8萬億元,同比增長4.1%。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經濟師葉定達表示,2023年,機械工業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形勢,攻堅克難、拼搏進取,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穩定增長,為拉動制造業乃至全國工業平穩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展望2024年,機械工業仍有望保持穩中有進的總體態勢。


      運行態勢總體向好


      中機聯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機械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穩定增長,經濟運行進中趨穩。截至2023年末,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12.1萬家,較上年增加1萬家,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例達到四分之一。2023年機械工業實現營業收入29.8萬億元,同比增長6.8%。


      葉定達表示,2023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雖經歷波動起伏,但運行態勢總體向好。受對比基數影響,主要指標一季度增速較低,二季度增速較高,三季度增速放緩,但隨著一批穩定經濟政策措施的集中出臺與落實,四季度行業運行再度回穩向好,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平穩增長。


      具體來看,2023年機械工業主要涉及的5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增加值全部增長,其中電氣機械和汽車起到突出帶動作用,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12.9%和13%。固定資產投資總體持續高速增長,對拉動工業和制造業投資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其中汽車、電氣機械投資高速增長,增速分別為19.4%、32.2%,特別是電氣機械連續兩年增速均高于32%。


      從行業主要產品產銷形勢來看,延續了2022年的分化走勢。葉定達介紹,重點監測的120種主要產品中,61種產品產量同比增長,占比50.8%;59種產品產量同比下降,占比49.2%。其中,汽車產銷量創歷史新高,電工電器繼續保持增長,機床行業生產回暖,工程機械、農機產品持續低迷。


      對外貿易穩中有升并創新高。數據顯示,2023年機械工業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0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7%,連續第三年超過萬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18.3%。2023年機械工業實現貿易順差4785.1億美元,占全國貨物貿易順差的58.1%。


      機械工業外貿出口在高基數上再創新高,不僅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更在增長動能、貿易結構等方面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海外市場多元共進的同時,主機、整機類產品增勢明顯、帶動作用增強,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2023年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


      此外,葉定達介紹,在效益指標上,2023年機械工業實現利潤總額近1.8萬億元,同比增長4.1%。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增速分別比全國工業高5.7個和6.4個百分點,占全國工業的比重分別為22.3%和22.8%,較上年分別提高1.2個和1.4個百分點。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在發布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專家委副主任陳斌指出,機械工業貿易順差再創新高,很重要的原因是行業在技術方面的進步。


      三代核電自主化成果“國和一號”實現整機100%國產化;特變電工自主研發的世界容量最大110千伏級智能型有載干式變壓器并網應用;華能集團自主研制的世界首臺串列式雙風輪風電機組“賽瑞號”完成裝機……2023年,機械工業電力裝備、海工裝備、石化裝備、成套設備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一系列重大技術裝備投入使用。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科技創新主戰場。2023年機械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合計營業收入達24.2萬億元,同比增長7.8%;實現利潤總額1.4萬億元,同比增長7.0%;增速比機械工業總體分別高1.0個和2.9個百分點;占機械工業的比重分別為81.3%和81.0%,比上年分別提高0.7個和2.2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指標增速均明顯高于機械工業總體水平,成為引領行業創新發展的新龍頭。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告訴記者,2023年汽車制造業完成營業收入100975.8億元,同比增長11.9%,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為7.6%。他表示,“這是中國汽車制造業營收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


      “綠色化”成為機械產業發力的重要方向之一。清潔能源裝備快速發展,2023年機械工業能源裝備制造業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9.7%和18.5%。相關企業創新成果顯著,如三一重能發布全球最大15兆瓦陸上風電機組、東方電氣下線18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明陽智能推出22兆瓦海上風電機組。


      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提速,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機械行業深度融合。截至2023年底,寧德時代、廣汽埃安、隆基股份、三一重工等18家機械企業智能工廠入選世界“燈塔”工廠,成為全球智能制造的先鋒力量;中聯重科以中聯智慧產業城為核心同步建設了23個智能工廠,其中10個智能工廠已建成投產,實現產線綜合自動化率85%以上。


      創新賦能機械工業,為行業帶來澎湃動力。葉定達表示,截至2023年末,機械工業掛牌運行和批準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創新中心共計260家,比上年底增加8家。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2023年機械工業加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亮點紛呈。


      發展利好因素增多


      展望2024年,中機聯認為,機械工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大于挑戰,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


      從國際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長動能不足,再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機械工業外貿市場面臨較多不確定性因素和較大下行壓力。從國內看,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投資意愿不強、消費不及預期等困難,部分行業存在重復布局、競爭加劇、價格下行等情況。


      比如汽車行業利潤的問題,陳士華認為,要銷量還是要利潤,車企選擇艱難。汽車行業還面臨產能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的問題,需要國家制定綜合戰略引導行業有序發展。


      但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支撐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利因素不斷集聚增多。葉定達表示,今年是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關鍵一年,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新基建等將進一步加快實質性建設,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等舉措將進一步落地,這將為機械工業釋放更大市場需求。


      此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綠色發展推動生產、消費加速轉型。這將為機械工業發展提供更多空間,加快機械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


      “綜合判斷,預計全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將延續穩中向好的總體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預計在5%以上,對外貿易保持基本穩定。”葉定達說,下一步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扎實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持續推動機械工業穩定運行。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走出去”推動我國機械工業轉型發展

      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我國經濟增長和外貿大發展的同時,我國機械工業也獲得了長足發展,同時行業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2017-04-19
    • 正確看待工程機械市場復蘇

      正確看待工程機械市場復蘇

      工程機械行業在經過近5年的深度調整后,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步入快速增長階段。多家公司業績呈現數倍增長,不僅讓過了5年“苦日子”的工程機械行業如久旱逢甘霖,也讓曾經輝煌的農機等其他機械行業望塵莫及。
      2017-09-28
    • 機械工業保持增長 市場信心穩步提升

      機械工業保持增長 市場信心穩步提升

      今年以來機械行業相關數據回暖一方面是全行業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下,積極發展、主動作為的成果;同時也存在基數因素,是在上年較低基礎上的恢復性增長。
      2017-12-06
    • 我國收獲機械市場:去年高臺“跳水” 今年可望回暖

      我國收獲機械市場:去年高臺“跳水” 今年可望回暖

      2017年,我國收獲機械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下滑之殤。從整個收獲機械市場到聯合收獲機械市場,從谷物聯合收獲機市場到玉米聯合收獲機市場,下滑范圍之廣,幅度之烈,可謂多年未遇。
      2018-03-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