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出口漸歸常態 傳統貿易加速轉型--2023年我國醫藥外貿及國際化形勢分析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3-25





      2023年,我國外貿面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貿易投資放緩、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國際大環境。醫藥外貿受外部需求下降、海外客戶庫存積壓、出口產品價格下行等因素的影響,以及疊加新冠疫情期間出口高基數效應,醫藥健康產品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1.1%,為1953.7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020.6億美元,同比下降20.7%;進口額933.1億美元,同比增長2.4%;貿易順差為87.5億美元。


      出口情況


      2023年,我國醫藥健康產品出口按金額占比計算,西藥類占比50%,醫療器械類占比44.6%,中藥類占比5.4%。西藥原料、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保健康復用品、一次性耗材、西成藥為前5大類出口商品,合計出口占比達84.5%。


      中藥類 2023年,我國中藥商品出口額54.6億美元,同比下降3.3%。其中,占比59.7%的植物提取物出口量增長3.7%,但出口額下降6.5%,主要是由出口平均單價下降所致;中藥材及飲片、中成藥出口均量價齊跌,出口額分別下降10.2%、5.9%;保健品出口額逆勢增長42.2%,主要是魚油類產品出口大幅增長66.5%所拉動。


      西藥類 2023年,我國西藥商品出口額510.7億美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原料藥出口額409.1億美元,同比下降20.7%,主要是由出口平均單價下降24.7%所致;原料藥出口量1248.9萬噸,同比增長5.4%,呈現量增價減、以價換量態勢。原料藥大宗產品如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類、維生素類、抗生素類、解熱鎮痛類等,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主要原因是海外廠商逐步消化疫情期間儲備庫存,印度等國家近兩年不斷提升原料藥產品上下游供給能力,以及國內廠商不斷擴產、競爭日趨激烈。2023年,西藥制劑出口額63.1億美元,同比下降4%;出口量增長9.5%,出口平均單價同比下降12.3%,單價下降也是西藥制劑出口額下降的主要原因。生化藥出口額為38.5億美元,同比下降35%,主要是受人用疫苗出口波動影響。2023年人用疫苗出口額2億美元,同比下降79.6%,已基本回到新冠疫情前的狀態。


      醫療器械類 2023年我國醫療器械出口額455.2億美元,同比下降22.8%。其中,口腔設備與材料出口額19.5億美元,同比增長4.7%,是唯一出口增長的器械類產品。防疫類產品在新冠疫情期間出口迅速放量,拉動醫療器械出口暴增。但隨著需求的減少,防疫產品出口大幅下滑,2023年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紅外線人體測溫儀、新冠病毒診斷試劑等5類防疫產品出口額同比下降75.7%;除防疫產品外,傳統醫療器械產品出口額416.4億美元,同比微降3.1%,較2019年增加55.7億美元。


      進口情況


      2023年, 我國醫藥健康產品進口額微增,西藥類、醫療器械類、中藥類產品進口占比分別為56.6%、40.3%、3.1%。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西成藥、生化藥、西藥原料、一次性耗材為前5大類進口商品,合計進口占比達到92.9%。


      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健康市場,高端原料藥、制劑、生物制品進口持續穩定增長。2023年,西藥制劑進口額同比增長7.5%,人用疫苗進口額同比增長58.2%,抗血清及其他血份增長10.9%。醫療器械方面,口腔設備與材料進口額同比增長18.9%,醫療診斷設備和保健康復用品與2022年基本持平;其他產品進口額降低,一次性耗材進口額下降10.1%,醫用敷料進口額下降8.5%。醫療器械產品進口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國內產品替代進口不斷加速和集中采購擴容影響。一次性耗材中的其他針、導管、插管及類似品、血管支架、注射器,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中的內窺鏡、X射線斷層檢查儀、彩色超聲波診斷儀、人造關節、成套的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產品,進口額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市場結構


      2023年,歐盟及英國、美國、東盟繼續保持了我國醫藥商品前三大貿易伙伴地位,貿易總額分別為705億美元、327.9億美元、161.4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8%、12.3%、17.9%,三者合計占比61.2%。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總額為527億美元,占比27%,與2022年持平。與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其他14個成員國的貿易額為367.2億美元,同比下降16.9%。


      歐盟及英國 出口額227.6億美元,同比下降29.4%;進口額477.4億美元,同比增長7.5%。


      美國 出口額170.6億美元,同比下降19.5%;進口額157.3億美元,同比下降2.9%。


      東盟 出口額113.1億美元,同比下降15.8%;進口額48.3億美元,同比下降22.5%。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 出口額381.6億美元,同比下降13.8%;進口額145.4億美元,同比下降2.5%。


      RCEP其他14個成員國 出口額232.6億美元,同比下降19.6%;進口額134.5億美元,同比下降11.6%。


      特點與趨勢


      醫藥外貿回歸常態


      疫情對我國醫藥外貿尤其是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綜合近5年醫藥外貿數據來看,盡管新冠疫情期間走勢起起伏伏,但醫藥外貿總額5年來增長了421.4億美元,增長27.5%,年復合增長率為6.3%(詳見圖3)。其中,出口額增長230.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8.3%;進口額增長190.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4.3%。


      2023年,新冠疫情對醫藥產品出口的影響已近尾聲,前三季度出口額同比降幅分別為31%、19.7%、18.7%;隨著海外客商近年積壓庫存的逐步消化,到第四季度出口額降幅縮至8.5%,大部分醫藥產品出口恢復常態。


      傳統貿易加速轉向全方位合作


      近幾年,各國對公共健康領域的本地化建設更加重視,供應鏈、產業鏈本土化趨勢明顯,同時地緣政治對國際貿易產生重大影響。在此背景下,不少國內藥企重新梳理自身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戰略,加強客戶關系和產業鏈合作緊密度,從單純的貿易往來轉向參股海外企業,以在海外設立辦事處、子公司、建廠等多種方式,實現從“中國制造-供應全球”到“全球制造-供應全球”的模式轉變。傳統出口優勢產品如原料藥、醫用敷料耗材等領域的企業進行了相關嘗試;在創新藥械領域,產品、技術海外授權成為企業主要出海模式之一。


      創新藥出海進入收獲期


      從中間體、原料藥出口,到特色原料藥、仿制藥出口,再到創新藥出海全面結出“果實”,中國醫藥產業國際化實現了從1.0到3.0的跨越式發展。2023年是我國創新藥出海大放異彩的一年,對外授權項目數量與金額都大幅增長,創下新高,對外授權數量首次超過項目引進數量;同時,多個創新藥在歐美獲批上市,已在海外上市的創新藥銷售額創出新高。


      據統計,2023年,國產新藥海外授權合計首付款和里程碑金額超過400億美元,授權或合作項目數量超過100個。其中,百利天恒對百時美施貴寶(BMS)授權BL-B01D1項目的首付款和交易總金額均創下歷史新高。


      創新藥海外上市方面,據公開資料,目前共有9家內資企業的12款國產創新藥成功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市場商業化,多個適應證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突破性療法認定,數個適應證在上市申請中。獲FDA批準的新藥有:綠葉制藥的利培酮微球,以505b2途徑獲批;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針對復發/轉移性鼻咽癌;和黃醫藥的呋喹替尼,適應證為晚期結直腸癌適應證;億帆醫藥的艾貝格司亭α注射液,適應證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等等。未來將有更多的創新藥物在美歐日等規范市場上市。


      同時,已在國際市場上市的創新藥銷售額也不斷創出新高。如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銷售額達到8.77億美元;傳奇生物CAR-T產品西達基奧侖賽,2023年全年銷售額達5億美元。


      生物類似藥國際化前景廣闊


      生物類似藥領域顯現出更大的國際化機遇。全球范圍內,多款重磅生物藥的專利即將到期,為生物類似藥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空間。生物類似藥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得到各國藥品審批和監管政策的支持。2020年3月,復宏漢霖的曲妥珠單抗生物類似藥成功在歐洲獲批上市,是我國首個出海的生物類似藥;2023年9月,百奧泰的托珠單抗在美國獲批上市,成為全球首個獲批的托珠單抗生物類似藥,我國生物類似藥出海步入發展新階段。


      近幾年,復宏漢霖、百奧泰、信達生物、通化東寶、華東醫藥、甘李藥業、齊魯制藥等都以生物類似藥通過海外注冊上市、海外授權等多種方式打開了國際市場。


      醫療器械迭代出海


      近兩年,我國醫療器械出口額持續下降,但同時也有部分產品進入海外高端市場,憑借穩定的供應鏈、高質量的產品,以及完善的售后體系,大幅提升中國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認可度。


      我國醫療器械出口產品逐漸由醫用敷料、一次性耗材向大型診斷設備、高端耗材轉變。比如,2023年,三諾生物推出的第三代動態血糖監測系統(CGM)產品在國內獲批上市,目前正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得益于海外客戶層級的持續提升,邁瑞醫療中端和高端超聲設備收入在其海外超聲設備收入的比重首次超過一半;聯影醫療大型醫學影像設備的海外收入占比不斷提高;華大智造開始在美國銷售全線測序產品。


      新興市場貿易投資升溫


      在穩固傳統歐美市場的同時,我國醫藥企業貿易投資不斷向多元化邁進。根據IQVIA數據,預計2026年新興醫藥市場增速將是發達市場的近2倍,2022—2026年,發達醫藥醫藥市場5年復合增速為2%~5%,而新興市場則達到5%~8%。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新興市場醫療需求的逐漸增加,不少企業紛紛抓住機遇期,加大在東南亞、非洲、中亞、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布局。


      其中,東南亞市場最受藥企青睞。據普華永道數據,2015—2023年,中國企業對東南亞醫療市場直接投資交易總額累計超66.19億美元,交易數量從2015—2017年的年均3筆增加至2021—2023年的年均9筆,交易金額從2015年的5.33億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15.96億美元。2023年,君實生物、康方生物等實現了在東南亞的創新藥授權。


      2024年,外部環境仍將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醫藥外貿、國際化發展同樣受到復雜外部環境的影響,同時迎來全球各國本地化生產下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然而,對不少醫藥企業而言,“走出去”已由“選擇題”變為“必答題”。隨著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我國藥品監管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的逐步提升,疊加集中采購、醫保談判等帶來的價格壓力,出海成為藥企的必然選擇。


      出口方面,隨著海外廠商去庫存進入末期,以及歐美市場的弱復蘇,2024年我國傳統醫藥產品出口降幅將進一步收窄并有望觸底回升。進口方面,根據《2024年關稅調整方案》,自2024年1月1日起,我國對部分抗癌藥、罕見病藥的藥品和原料等實施零關稅,臨床急需的創新藥械將繼續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市場方面,不同產品、不同類型企業有著不同的選擇路徑,需“一國一策,一企一策”,歐美目前仍是我國最主要的醫藥貿易伙伴,創新藥械在歐美上市代表著企業的創新能力;而人口基數大、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新興市場,未來將成為我國藥企的重點開拓市場,目前已有不少企業在不同區域建立了一定基礎,集聚資源、抱團出海應成為更多企業的選擇。(作者: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于盟)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