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型儲能”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這將對新型儲能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
“新型儲能”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行業有望駛入發展快車道。受訪者表示,當前,新型儲能正日益成為我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及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
支撐電網穩定運行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新型儲能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伴隨著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其間歇性、波動性對電網安全的影響越來越凸顯。
“隨著新能源滲透率提高,對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要求加大,由此新能源電站配儲能成為有效的解決方案,能夠保障能源的安全和能源系統的穩定運行。”陽光電源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型儲能就像一個超大號充電寶,可以把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富余的電能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時放電。”
陽光電源相關負責人說,這不僅能促進大規模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的開發消納,還能對新型電網穩定運行提供調頻調峰、平滑輸出等輔助服務,以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
新型儲能包括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江蘇無錫供電公司電纜運檢中心主任何光華表示,新型儲能具有響應速度快、配置靈活、建設周期短等特點,更適用于新能源發展。
“新型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本質是解決發電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所可再生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在構建以新能源為核心的新型電力系統中,可以起到削峰填谷、增強電網穩定性和應急供電等多重作用。”
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近期,由中國海油建設的全球首個海上構網型儲能項目--潿洲島5MW/10MWh儲能電站成功投運,借助陽光電源的構網型儲能技術,打造出國內首個源網荷儲一體、多能互補的海上油田群智慧電力系統。
“陽光電源依托全球領先的電力電子、電化學、電網支撐'三電融合'技術,打造專業新型儲能系統,以提高電網強度。”陽光電源相關負責人表示,陽光電源是國內最早布局儲能領域的新能源企業之一,目前儲能系統全球出貨量已經連續8年居國內第一。
隨著我國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新型儲能技術多元發展、加快迭代,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新型儲能從試點示范轉向規模化商用。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已經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
陽光電源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內市場對新型儲能的需求越發旺盛,企業、資本紛紛轉投儲能,新型儲能投資熱已經形成。
陶冶說:“'十四五'以來,我國新型儲能有力推進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1000億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有效發揮了擴內需、穩投資、促增長、保安全的牽引支撐作用。”
在投資熱的帶動下,2023年以來,新型儲能技術百花齊放,300兆瓦等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100兆瓦等級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開工建設,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等新技術正在落地實施。
多舉措促行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加快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
受訪者表示,要從統籌發展規劃、完善市場機制、提升技術水平、創新商業模式、降低應用成本等方面著手,進一步推進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要建立較為完備、可操作、可執行的儲能統一規劃建設體系,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新能源配置新型儲能規模、設施布局、接入范圍、建設時序。”何光華說,要研究完善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實施細則,提升輔助服務市場補償標準,建立容量補償機制,為新型儲能參與市場獲取合理收益創造條件。
陶冶說,要加大對新型儲能共性技術、前沿技術的研發力度,解決儲能發展技術瓶頸。同時加快關鍵技術示范應用,創新商業模式,積極打造產業發展生態,推動新型儲能行業發展。
“可以通過設立專項科研資金、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開展示范應用等措施,解決安全、循環壽命、電池狀態監測和度電成本等問題,重點推動大容量、長周期、構網型儲能核心技術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何光華說。
安全是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底線。何光華說:“要建立儲能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從源頭防范安全風險。同時,落實儲能建設運行各方責任,強化儲能電站消防驗收和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
全國電力儲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陳滿表示,未來,我國新型儲能將呈現產業規模化、技術精益化、機制體系化齊頭并進的發展方向。
受訪者普遍認為,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相關政策的完善,新型儲能發展按下“加速鍵”,將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強勁的新動能。(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