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動全省中重型商用車新能源化,近日,四川省經信廳等4部門聯合印發《四川省新能源中重型商用車推廣應用若干措施(2024-2027年)》(以下簡稱《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明確,到2027年,四川省中重型商用車新能源化率突破10%,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車中新能源汽車比例超過90%。
為推進交通領域節能降碳,提升公路交通清潔化水平,近年來我國乘用車新能源化快速推進。但作為公路碳排放大戶的商用車,新能源化轉型較為遲緩。在業內人士看來,面對成本、技術等重重挑戰,商用車新能源化轉型亟需按下“加速鍵”。
重點行業清潔運輸持續推進
“事實上,我國車輛新能源化發展恰是率先從商用車領域啟動。2009年我國開始推行'十城千輛'時,主要著力點是大巴、城市公交,以及專用車、垃圾車等。目前,不同于新能源乘用車在東南沿海地區的較快普及,新能源中重型卡車在成都、鄭州、長沙、武漢等城市的推廣和應用步伐很快。”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商用車專委會秘書長鐘渭平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若干措施》提出,結合重點行業企業運輸車輛管理要求,加快火電、鋼鐵、煤炭、焦化、有色、水泥等行業和物流園區新能源中重型貨車推廣。推動地方打造零碳道路運輸線路、零碳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和近零碳工地,有關用車企業按程序可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白名單管理。
近年來,我國重點行業清潔運輸車輛持續推進。早在2019年4月,生態環境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就提出,自2022年起進出鋼鐵企業的鐵精礦、煤炭、焦炭等大宗物料和產品采用鐵路、水路、管道或管狀帶式輸送機等清潔方式運輸比例不低于80%;達不到的,汽車運輸部分應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車或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汽車。
2023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明確,在火電、鋼鐵、煤炭、焦化、有色、水泥等行業和物流園區推廣新能源中重型貨車,發展零排放貨運車隊。
在鐘渭平看來,率先在鋼鐵行業實行的超低排放要求對于商用車新能源化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目前我國已在鋼鐵運輸環節實現低排放,國五及國五級以下車輛基本退出,正逐步推進純電動以及國六標準車輛的普及應用。在鋼鐵行業試點成果不錯的情況下,目前已向水泥、建筑等更為細分的高排放行業推進。”
雙重原因導致市場滲透率偏低
不過,在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相較于新能源乘用車,我國商用車新能源化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商用車銷售44.7萬輛,同比增長32.3%,市場滲透率僅為11.1%,遠低于新能源乘用車超30%的滲透率。
“目前新能源商用車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城市公交車、物流車等。相較于燃油車,新能源商用車成本較高、價格較貴,續航里程有限,技術水平與傳統燃油車還有差距,導致整體滲透率比乘用車低很多。”沃達福數字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
“運營一輛重卡的衍生成本往往是車輛售價的好幾倍。”鐘渭平表示,新能源重卡滲透率不足一方面緣于技術壁壘較高,另一方面又與運營成本偏高密切相關。
在業內人士看來,購車用車方面的優惠對于新能源商用車推廣普及至關重要。同時,在某些城市也需通過培育市場進行相應的技術試點。
《若干措施》明確,支持市(州)開展換電、燃料電池汽車項目試點示范,加大新能源中重型商用車推廣應用力度。鼓勵新能源商用車生產企業通過提高產線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等方式,降低生產制造成本和終端售賣成本,提高購買使用新能源中重型商用車的吸引力;要針對相關車輛,出臺省內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政策。這將進一步降低新能源商用車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營造更好的推廣應用環境。
要充分發揮研發的“火車頭”作用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曾預測,依托公共領域全面電動化、綠色貨運配送、換電模式應用試點、燃料電池城市群等示范工程,預計2024年新能源商用車將“量”“率”雙增,銷量突破60萬輛,滲透率達15%。同時,商用車新能源化智能化生態將進一步從以車輛為中心向以運營為中心轉變,形成集產品、貨源、運力、基礎設施、能源等多元化的服務生態。
“新能源商用車流通體系建設、商業模式建設還需迭代。目前這一產業的制造能力很強,但位于產業鏈兩端的研發和流通能力及商業模式偏弱,尤其需要圍繞商業模式的變化完善相應法律法規。”鐘渭平認為。
要加快我國新能源商用車的普及應用,鐘渭平認為,研發是第一要素,在產業鏈中起到“火車頭”作用。企業要加大研發力度。
同時,相關政策能否給用戶帶來直接便利和優惠條件,對推動行業發展至關重要。“加快出臺實施商用車積分政策,同時以應用場景或實際應用過程中的減排效果進行獎勵,能夠補貼用戶在使用中的部分成本,有利于使用新能源商用車的企業'輕裝上陣',避免虧損。”在鐘渭平看來,要加快推進以“買”為節點轉向以“用”為線條,相關政策更應注重用車優惠,在路權方面給予新能源商用車更多支持,進一步推動新能源商用車普及。(記者 楊梓)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