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結構持續優化 經營主體預期向好
穩中有升 我國物流業延續恢復態勢
一季度以來,我國物流運行總體延續了前期的恢復態勢,社會物流總額增速穩中有升,物流市場活躍度提升,供給結構持續優化。從細分領域看,倉儲物流業務回升明顯,航空運輸、電商物流等領域物流業務指標增長水平創近期新高。
物流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環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社會物流總額為88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9%,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2個百分點。
多個分項指數環比提高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我國電商物流指數連續兩個月環比上漲,其中,農村電商物流業務量同比增長較快。
4月中國電商物流指數為113.2點,環比提高0.7點,自2019年12月以來首次突破113點。分項指數中,總業務量指數、物流時效指數、履約率指數、滿意率指數、人員指數、實載率指數均較上月有所提高。
具體來看,4月,電商物流總業務量指數為127.7點,比上月提高1.3點。分地區看,東部、中部和東北部地區總業務量指數有所提高,其中東北部地區提升幅度最大。4月,農村電商物流業務量指數為127.9點,比上月提高0.2點,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25%。分地區來看,中部和東北部地區有所提高,其中中部地區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4月,物流時效指數為101.2點,比上月提高1.4點,連續兩月上漲,且時隔5個月后重回100點以上。企業供給時效和業務量呈現雙增長局面,為電商物流市場二季度開局奠定良好基礎。
專家認為,在需求帶動下,供給端企業實載率提高,運營成本有所下降,成本指數連續回落。企業運營效率穩定,供給能力儲備充足,服務效率穩步提升,各項指數保持高位。
行業景氣水平顯著回升
今年一季度,物流業總收入3.1萬億元,同比增長4.5%,恢復態勢與物流需求基本保持同步。特別是進入3月以來,物流活躍度上升,多數領域積極變化明顯,新訂單、總業務量、設備利用率、庫存周轉率等指數均有明顯上升。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季度以來,我國物流運行總體延續了前期的恢復態勢,社會物流總額增速穩中有升,物流市場活躍度提升,供給結構持續優化,助力經濟運行效率整體有所好轉。特別是進入3月以來,上下游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運輸、保管周轉效率顯著改善,經營主體預期向好,物流運行整體穩中有進。
另外,從細分領域看,倉儲物流業務回升明顯,航空運輸、電商物流等領域物流業務指標增長水平創近期新高。一季度,我國電商物流業務量指數平均為124.6點,明顯高于上年同期平均水平。其中,農村電商物流業務量指數仍快于整體電商物流業務量指數,表明在農村需求增長、縣鄉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等因素帶動下,農村電商物流延續較快發展態勢。
上述負責人表示,從增速看,社會物流總額增速比去年同期及去年四季度均有所加快,延續了去年以來的回升向好態勢,彰顯物流運行開局良好,恢復水平總體穩中有升。從社會物流總額結構看,農產品、進口、民生消費領域基本穩定,工業品物流總額占社會物流總額比重仍在88%,物流支撐生產領域的作用依然強勁。
多式聯運領域加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交通運輸物流整體保持暢通運轉,多式聯運等領域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助力運輸物流效率提升、協調性增強。
據了解,一季度我國多個重要物流樞紐區域多式聯運支撐作用有所增強,江蘇省完成集裝箱公鐵聯運量40.85萬標箱,增長近20%;湖北省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完成5.58萬標箱,同比增長近30%,占比創歷史新高;遼寧港口海鐵聯運量同比增長29.3%,多地協同推進高效聯運方式加速發展。
今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通過加強國省干線公路與產業園區有效銜接,暢通城市群和縣域骨干路網,推進集疏運公路、鐵路建設,打通公鐵、陸空聯運“最后一公里”,有效保障煤炭、礦石、化工產品等大宗貨物高效運輸。“通過‘一單制’模式和‘一箱到底’交付,我們做到了海運箱‘上岸’和鐵路箱‘下海’,貨物交付時間由15個工作日縮短至7個工作日。”寧夏新華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閆興華表示。
綜合來看,一季度以來政策效應持續顯效,特別是隨著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相關政策的落地,再加上中央多次提出要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利好物流發展,物流相關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其中鐵路運輸投資增長17.6%,航空運輸投資增長35.4%),物流基礎設施水平持續改善,物流運行也將延續向好恢復態勢。但也要看到物流恢復進程波動依然明顯,回升基礎待鞏固,當前物流仍處于穩步恢復疊加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二季度基礎建設項目開工進度不斷加快,物流企業對未來發展保持樂觀預期,業務活動預期指數連續兩個月回升,且位于55%以上高位運行,加之物流領域投資穩步回升,物流相關領域發展環境將持續優化。(依琰)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