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份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來,各地紛紛掀起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熱潮。截至目前,已有多個省市印發落實方案,出臺制造業貸款貼息、以舊換新補貼、消費券等因地制宜支持政策。
工業設備更新需求大
我國是工業大國。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工業領域設備投資規模達4.4萬億元,同比增長8.7%,占全社會設備投資的70%以上。同時,據相關機構測算,我國每年工農業等重點領域設備投資更新需求在5萬億元以上。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華德榜創始人宋向清坦言,國內企業工業設備購進、安裝、投產、維護和更新大多是企業自發開展,由于更新成本高,大多數企業都是通過修修補補維持生產運行。尤其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傳統設備不兼容問題越發凸顯,若不進行全境大規模更新將會加重設備管理混亂、備件庫存成本高、設備生產效率低、設備運維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
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業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0%、75%,工業大省大市和重點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
自加速開展全境工業設備大規模更新以來,這種情況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連續14個月保持在30%以上。高端制造穩步推進,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高于規模以上工業4.6個百分點;增速較上月加快3.7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加快。
推動工業設備“三化”
記者注意到,在《實施方案》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是重要方向。
其中,在更新升級高端先進設備行動中,針對航空、光伏、動力電池、生物發酵等生產設備,鼓勵企業更新一批高技術、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進設備。比如,重點推動航空行業全面開展大飛機、大型水陸兩棲飛機及航空發動機總裝集成能力、供應鏈配套能力等。
在推廣應用智能制造裝備方面,以生產作業、倉儲物流、質量管控等環節改造為重點,推動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增材制造裝備、工業機器人、工業控制裝備、智能物流裝備、傳感與檢測裝備等通用智能制造裝備更新。加快生產設備綠色化改造,推動重點用能行業、重點環節推廣應用節能環保綠色裝備。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工業領域設備更新熱潮席卷全國。浙江省提出,2024年力爭實現“4個10%”的目標,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技術改造投資、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消費品產業營業收入各增長10%;甘肅省提出將堅持以項目為載體,形成省屬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庫,設備更新清單、產品和服務供給機會清單“一庫兩清單”,2024-2027年省屬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總投資額約520億元。
“大規模設備更新將有力推動國民經濟循環質量提升,隨著新設備廣泛應用,資源利用效率將大幅提高。此外,還能帶動設備制造、安裝、維護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良性產業鏈循環。”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說。
宋向清表示,推動企業工業設備更新能帶來更加精確、高效和自動化的生產模式,不僅可以有更高的生產效率,而且可以減少殘次品數量,還能在生產中實現物料流和信息流的自動控制,提高生產過程控制的精細度和準確度,促進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不斷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需合理配置
國家高新區聚集了一批制造業企業,擁有大規模設備更新需求。
濟寧高新區鎬成永生有限公司引進多工位熱模鍛設備、高精度組合機床,實現復雜零件的精密加工,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淄博高新區企業山東瑞邦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引進數控車床、焊接機器人、綜合性能試驗臺等先進設備和系統,實現機械加工及焊接工藝的數字化和自動化……
在高新區企業工業設備大規模更新的同時,一些企業反映雖然引進了國際領先的高端設備,但面臨著技術本土化挑戰問題。也有的企業反映,隨著設備更新,對操作和技術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目前企業普遍面臨高端技術人才引進和培養的難題。此外,設備更新換代的成本較大等也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高新區、行業及企業應共同發力,尋求解決方案。”朱克力認為,高新區層面,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降低企業設備更新成本,同時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為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解決融資難等問題;行業層面,可組織專家團隊針對技術本土化問題開展專項研究,增進與國際先進企業合作交流,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際先進技術本土化應用;企業層面,要加強自身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建設,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為企業設備更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進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記者 李洋)
宋向清認為,從長遠看,要加速關鍵設備核心技術攻堅,提高更新設備的國產化率。從短時期看,要建立設備更新資金保障機制,信貸、基金、債券等多渠道解決企業設備更新資金緊張問題。提高職業教育發展支持力度,強化工程師群體培養,加速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技術的大國工匠團隊。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