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十年之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6-19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這一重要論斷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汽車行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


      十年磨一劍。十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增長約126倍,連續9年產銷量位居全球第一。產銷量暴漲折射的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跟跑到領跑的行業地位,日益完備的產業支撐體系。


      量變:十年百倍


      回望過去,我國新能源汽車從下線第1輛到第1000萬輛,花了27年,而從第1000萬輛到第2000萬輛,僅用了17個月……


      從無到有、由弱變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已成為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發展要素優化配置的成功案例,也是我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這十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從2014年的7.85萬輛和7.48萬輛飆升至2023年底的959萬輛和950萬輛,增長了約126倍。


      這十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從購車補貼到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發展和新能源汽車普及鋪平了道路。


      這十年,本土車企加大投入,堅持自主創新,在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上實現“換道超車”。例如,比亞迪憑借技術優勢推出多款熱門新能源車型,長續航、智能網聯成為行業“標配”。


      這十年,新能源汽車已走進千家萬戶。調查顯示,2023年超六成消費者考慮購買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不僅在國內受寵,也在積極揚帆出海走向世界。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465.3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近65%。銷量逐年提高,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品牌影響力也在日益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占比越來越“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這十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不僅開進了多個國家的大街小巷,也開進了海內外消費者的心頭。


      在新西蘭,經營汽車門店的理查德·范德恩格爾認為,當地居民選購中國汽車,除了價格優勢,更因為技術過硬。


      如今,中國品牌憑借創新與突破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越跑越快。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原誠寅認為,新能源時代,中國汽車產業快速崛起,正從“跟隨者”逐漸成為“領跑者”。


      質變:生態共榮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跑,產業支撐體系也隨之愈加完備:電池全球產業鏈優勢持續凸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漸趨完善、新場景持續擴容。


      “G刻”5C超快充電池、“星晨”高鎳三元大圓柱電池、“金石”全固態電池……5月17日,國軒高科第十三屆科技大會在安徽合肥開幕,新技術新產品集中亮相。其中,全固態技術的“金石”電池可實現電池包單次充電續航達1000公里,引發業界關注。


      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市場規模連續7年全球領先,得益于中國企業對前沿技術的持續關注與投入。


      “新能源的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開辟新賽道,引領新需求。”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表示,近年來,國軒高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通過搭建全球研發平臺,構建協同創新機制,突破關鍵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2023年國軒高科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4.57%。


      技術革新提速的同時,在中國的版圖上,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長三角形成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珠三角崛起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京津冀共鑄“一條鏈”,協同共造“未來之車”……


      記者在不久前閉幕的北京車展上觀察了解到,中國新能源汽車及產業鏈企業正與全球車企共享發展紅利。“我們用的電池來自位于德國的寧德時代工廠。”保時捷CEO奧利弗·布魯默在車展上說,他還與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深入探討了電池品質與產品開發。


      同時,健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是支撐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的充分保障。如今,我國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已基本覆蓋了大多數農村地區。


      今年“五一”期間,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渚口鄉大北埠村民倪煌鑫開電車返鄉,發現村里的供電所已經安裝了充電樁。“確實沒有想到,現在充電樁都建到山里的鄉村了!”倪煌鑫說,要是想安裝家用充電樁可以聯系供電公司即刻上門,開電車回來完全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 961.3萬臺;2024年1-4月,樁車增量比為1:2.5,充電樁建設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需求。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說,當前,汽車產業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正加速融合,汽車的能源動力、生產制造和消費使用方式面臨重塑,新的產業生態和競爭格局正加速形成。


      躍變:智啟未來


      “Hi,Simo,開門”“鎖車”站在極越01車外,人與車輛AI智能助手順暢進行對話,搭載百度文心一言的AI不僅能“聽懂”,還能分辨主人的聲音。


      AI大模型“上車”、飛行汽車嶄露頭角、混動技術走向“下一代”……今年北京車展上,中國企業向業界展現“未來”:華為盤古、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訊飛星火等AI大模型紛紛“上車”亮相,小鵬汽車、廣汽、吉利、奇瑞爭相布局“汽車+飛行”新模式,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車企聚焦汽車市場“變道”機遇,不斷突破核心技術,更瞄準“未來賽道”,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先進經驗傳遞到全球。


      近日,上汽集團發布的“硬核”DMH超級混動技術,實現了行業首創的電能、機械能、化學能、熱能統一控制,將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汽車普及。


      “品牌向上要做好內功,技術創新是核心。”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副院長仇杰介紹,聚焦芯片、操作系統等技術領域,上汽每年在自主開發領域投入超200億元,接下來,將推出面向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不少中國本土車企正在實現核心技術和資本的“反向輸出”,將“中國經驗”和“綠色未來”帶向全球:


      上汽與奧迪的合作中,上汽將進行智能網聯等軟件方面的技術輸出,未來,基于雙方合作開發的智能數字平臺,新品上市周期將縮短超30%;大眾汽車集團與小鵬汽車宣布將共同開發針對中國市場的CEA電子電氣架構,小鵬汽車電子電氣架構領域的領先技術也將“唱主角”。


      從十多年前中國汽車出海“虧本賺吆喝”,到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以本定價”;從汽車出海“單打一”,到現在比亞迪、奇瑞等企業投入自有汽車滾裝船實現“國輪國造、國車國運”,再到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企業進行的產業鏈和技術輸出,來自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綠色經驗”也將駛向全球,共創地球村的“科技未來”與“綠色未來”。(記者 吳慧珺 高亢 周蕊)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