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船舶出口勢頭勁 貿易呈現新特點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6-28





      盡管世界經濟艱難復蘇,但在國家相關產業政策措施指導下,今年以來,中國船舶工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今年1-4月,中國船舶(及船用配件)出口金額為154.6億美元,同比增長61.5%。其中,集裝箱船、散貨船等優勢船型繼續鞏固和保持領先地位。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船舶行業主管李雅君預計,今年全年,中國船舶出口有望達到430億美元,實現同比增長25%;進口船舶將達30億美元。


      進口和出口均現高速增長


      今年前4個月,中國船舶出口額大幅增長。


      從出口船型來看,集裝箱船、散貨船、機動多用途船及其他機動貨運船舶位居前四位。其中,集裝箱船出口額大幅增長達65.34億美元,占比提升至42.3%;散貨船出口額為33.76億美元,占比21.9%;機動多用途船出口額為5.3億美元,占比3.4%;其他機動貨運船舶及客貨兼運船舶出口額為5億美元,占比3.3%。


      從出口國家和地區來看,亞洲依然是中國最大的船舶出口市場。數據顯示,1-4月,中國對亞洲市場出口船舶金額為74.7億美元,同比增長30.8%,占比48%;對非洲市場出口船舶金額為33.6億美元,同比增長88%,占比21.6%;對歐洲市場出口船舶金額為27.5億美元,同比增長202%,占比17.7%;對大洋洲市場出口船舶金額為11億美元,同比增長50%,占比7.2%。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進一步加強,尤其是中非經貿合作的不斷拓展,中國船企加大開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的力度,呈現較快增長。"李雅君表示。


      今年以來,中國船舶及配套設備進口實現同比兩位數增長。1-4月,中國進口船舶及配套設備金額為10億美元,同比增長28.2%,主要進口商品為船舶用柴油機等配套設備。韓國、日本、德國位列進口來源國前三位。


      貿易呈現新特點


      自去年以來,中國船舶貿易呈現出新特點。


      首先,中國船企新船訂單持續增長。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全球航運市場對新船的需求穩步增長,特別是在干散貨、液化天然氣(LNG)和郵輪領域。"這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的推動。一方面,全球船隊對于環保法規的遵循意愿促使船東更換老舊船只,以符合新的環保標準,為中國船舶出口提供了商機;另一方面,去年紅海危機導致繞航需求增加,消耗閑置運力,從而提高了對新船的需求。全球船隊在減排規則影響下運力結構的綠色轉型也在加速,未來轉型步伐的加快將進一步支持新造船市場向好發展,我國新船訂單有望持續增長。"李雅君表示。


      其次,船海產品實現全譜系發展。去年,在船海產品(船型、種類、質量)方面,中國船舶工業實現全面突破。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中國共有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位列全球第一。其中,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和汽車運輸船新接訂單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79.6%、72.1%、47.8%和82.7%。


      同時,綠色轉型全面提速。去年以來,中國LNG、甲醇動力綠色船舶訂單快速增長,新接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國際份額達到57%,實現了對主流船型的全覆蓋。內河船舶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取得突破,全球最大700TEU純電動集裝箱船、全球最大5400馬力純電拖船、國內首艘500千瓦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等裝備已研制完成并投入使用。


      提升競爭力促發展


      雖然中國船舶工業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但也要看到,船舶工業面臨的諸多問題。比如,目前中國船舶與海工裝備領域存在著核心系統自主配套率較低、高端研發設計能力較弱等短板。對此,李雅君認為,強化研發設計能力,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攻關核心技術,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是中國船舶行業面臨的長期任務。


      另外,勞動力成本上升給船舶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勞動力不足與生產任務飽滿矛盾凸顯。


      "船舶工業是兼具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特點的產業。交船時間表明,未來3至4年,我國船企將達到交船的高峰期,其中高技術船舶占比大幅提升。大中型集裝箱船和大型LNG船集中交付期分別在2023-2024年和2025-2026年。目前,受人口結構變化影響,船舶企業勞動力人口流出趨勢加強,一線技術工人減少,企業用工成本上升,壓力加大。"李雅君表示。


      如何推動船舶行業高質量發展?李雅君認為,提升中國船舶企業的競爭優勢尤為重要。將船舶海工配套產業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主攻方向,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船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船舶配套的關鍵設備與零部件依賴進口是制約我國船舶制造業快速發展的根本問題之一。應清醒認識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戰略意義、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議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創新商業模式,推動大中小企業構建穩定配套聯合體,通過強強聯合不斷增強我國造船產業核心功能,在打造產業生態集群、培育壯大造船產業等方面攜手并進。"李雅君說。


      同時,堅持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也將促進船舶行業的技術創新。近年來,在國家"雙碳"目標指引下,中國船舶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高質量發展獲得實質性進展。(劉葉琳)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