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2%挑戰 紡織業“降碳”之戰怎么打?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7-01





      目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大約在2.3億噸,行業排放量約占全國排放量的2%,占全國工業碳排放量的2.8%。


      截至5月30日,我國已有共計23家品牌企業、42家制造企業加入“時尚氣候創新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彰顯出紡織企業的“氣候雄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中國紡織行業“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一體化發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2021年,中國紡織行業即啟動了“時尚氣候創新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此后,一大批領軍企業、優勢集群開始推進落實減碳工作,共同為實現零碳產業的宏大愿景而努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表示,目前,我國紡織企業尚未完全擺脫高能耗、高排放的現狀。為了降低紡織行業碳排放,應從紡織纖維原料、分銷消費過程、生產加工過程和廢棄紡織品處理四方面著手,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


      增長的綠色投融資


      從2025年到2100年,“不作為”要付出的代價估計為1266萬億美元,且這一數字很可能被嚴重低估。因為相比于目前水平,年均氣候融資投資需要增長6倍以上,達到9萬億-10萬億美元。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的統計,過去50年當中氣候災難數量大概增加了5倍,經濟損失大概增加了7倍。


      2024年4月WMO(世界氣象組織)新出的報告顯示,過去12個月全球溫度再創新高,從單年氣溫來看已經提升超過1.5度,未來對于全球的影響不可估量。世界經濟論壇《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未來10年,全球十大風險中有4個由氣候變化相關事件構成。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認為,氣候變化已給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國際潮流所向、大勢所趨。


      當前,我國已經從能耗“雙控”(總量控制和強度降低)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認為,2016年《巴黎協定》下碳排放調整的空間已經極為有限,如同可利用土地、關鍵礦產、水資源等,碳排放容量成為最為稀缺的自然資源要素之一,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的政策和行動將造成不可逆的全球生態災難和巨大經濟損失。世界氣象組織認為,從2025年到2100年,“不作為”要付出的代價估計為1266萬億美元,且這一數字很可能被嚴重低估。因為相比于目前水平,年均氣候融資投資需要增長6倍以上,達到9萬億-10萬億美元。


      快速增長的全球氣候融資投資已經到了市場臨界點,全球供應鏈碳中和壓力已經傳導至大型企業,未來中國式現代化路徑與“雙碳”戰略將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助力,也會帶來全球經濟的“新增長”。


      打造紡織工業的綠色生態


      在設定了碳達峰或碳中和目標的企業中,有62%的企業目標是早于國家目標(2030年)碳達峰,82%的企業目標早于國家目標(2060年)碳中和。


      在當前全產業鏈低碳綠色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紡織行業著力通過創新行動,推動自身減排承諾與轉型發展,成為“雙碳”進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介紹,“時尚氣候創新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把加入的制造業企業和品牌企業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評估,發現83%的企業提出了氣候目標,超過50%的企業設定了“雙碳”目標。在設定了碳達峰或碳中和目標的企業中,有62%的企業目標是早于國家目標(2030年)實現碳達峰,82%的企業目標早于國家目標(2060年)實現碳中和。而且,制造企業相較該領域的品牌企業展現出更強烈的氣候雄心,其中93%的制造企業設定了氣候目標,相對應的品牌企業比例是67%。


      除了“雙碳”目標之外,更多企業也設定了其他多元化的氣候目標,比如絕對的減排目標、強度減排目標,以及可再生能源目標等。比如,鄂爾多斯羊絨集團自2022年4月加入碳中和加速計劃以來,已全面展開氣候變化治理和低碳轉型工作,構建綠色低碳生產經營模式,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波司登集團設立了每年提升10%-20%環保產品占比的長期目標,增加新型環保面料應用。安踏集團計劃在2030年前完成自有營運設施凈零碳排放、自有營運設施原生塑料零使用、自有生產廢棄物零填埋,將可持續產品的比例提高到50%,戰略合作伙伴能耗的50%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50%的產品使用可持續包裝,自有運輸設備能耗的50%采用清潔能源替代,以及使用50%可持續原材料,以達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廣東前進牛仔布有限公司為打造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公司不僅采用環保原料,低碳供應商、化學品和設備,還開展了產品的碳足跡認證,實現了全流程智能化、數字化賦能,將綠色創新發展理念融入企業DNA。


      陸新明表示,我國紡織工業圍繞“綠色、科技、時尚”的新定位,積極推進綠色生態與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大力推動紡織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要大力推動紡織行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同時推進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改造應用,以技術工藝革新、生產流程再造促進紡織行業減碳降碳。二是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支持紡織行業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創新低碳管理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的全過程,加快推進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三是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要推動紡織領域技術進步,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力度,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抓緊部署綠色低碳前沿和關鍵技術研究,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綠色化。


      如何應對未來挑戰


      我國紡織行業專精特新企業氣候行動在路上,成效已顯現,但發揮“專精特新”企業的綜合優勢和示范作用,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當前,紡織行業正面臨低碳與可持續發展多重壓力。以生產過程為例,生產紡織品的纖維原料、加工染料或助劑等會產生大量廢水以及污染物,生產過程中對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直接能源資源依賴性高,包括水資源消耗、能源消耗、廢水排放、廢棄物處理等。


      《“時尚品牌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進展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大約在2.3億噸,行業排放量約占全國排放量的2%,占全國工業碳排放量的2.8%。不僅如此,氣候視野(北京)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特邀研究員吳必軒介紹,歐盟《可持續與循環紡織品戰略》提出到2030年,歐盟市場上的所有紡織品都要耐用、可修復和可回收,大部分使用再生纖維制成,且不含有害物質,生產時尊重社會權利和環境,這對我國紡織企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


      孫瑞哲分析,中國紡織行業要準確把握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在新的價值網絡和反饋回路中找到落點,在新的系統結構和產業關聯中塑造優勢。第一,要在產融合作中借力;第二,要在供需互動中升級;第三,要在穩進平衡中發展。


      除此之外,中國工業報記者注意到,中小企業是推動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專精特新企業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中,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從數量規模看,中小微企業在紡織企業群體中占據絕對主體地位。99.8%的紡織企業為中小微企業,86.8%的紡織從業人員來自中小微企業。從發展貢獻看,中小微企業營業收入和資產規模分別占紡織全行業的78.7%、76.3%。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行業發展部主任、中國紡織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郭宏鈞表示,我國紡織行業專精特新企業氣候行動在路上,成效已顯現,但發揮專精特新企業的綜合優勢和示范作用,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歷史與現實的邏輯看,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全球性、先導性、標志性意義。孫瑞哲建議:一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制造、綠色消費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轉型,降低產業鏈各環節的碳足跡。加強標準引領,持續完善細分領域的碳足跡管理標準與方法。加快完善行業綠色低碳服務平臺,引導和規范行業低碳實踐。二要堅持價值導向。提升綠色增值能力。持續完善行業ESG信息披露體系、ESG績效評估體系和ESG能力提升體系。充分利用綠色融資渠道,增強綠色融資能力。順應碳交易市場新機制,提前布局,建立并優化企業綠色資產管理體系。三要堅持開放合作。要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高度,推進行業的氣候創新實踐。強化在綠色規則、綠色標準方面的國際互通互認,強化綠色創新交流合作,要與全球行業內的先進實踐對標,找到方向與節奏、實現價值協同。(記者 孟凡君)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