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達沃斯論壇:透視人工智能發展新趨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7-02





      以人工智能(AI)為主題的分論壇密集展開,每場論壇座無虛席,嘉賓休息時仍在討論AI……在世界經濟論壇第十五屆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上,AI無疑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人工智能飛速發展,如何繼續賦能產業、促進增長?如何探尋人工智能行業里的中國機遇?各國如何因地制宜科學治理?……來自國內外技術前沿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對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風險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


      深度賦能千行百業


      “這世界有那么多人,人群里敞著一扇門……”25日下午,“傳媒無極限: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媒體行業”分論壇上,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播放了一首由AI模擬其聲線生成的歌曲。


      郭毅可向觀眾介紹,用戶只需上載自己100秒的聲音樣本,這款生成式AI便可快速學習聲線特點,生成貼近用戶音色的歌聲,并自動修音,演唱目標歌曲。


      “AI在藝術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大語言模型正在對人類文明產生影響。”郭毅可說。


      泓谷(大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谷榮俊告訴記者,去年起,公司開始用AI開發兒童教育動漫產品、設計潮玩盲盒、制作元宇宙場景。


      “AI對動漫行業的影響十分深遠。為游戲設計一張場景圖,之前需要一個月;人工智能和設計師協作,兩三天就可以完成。”谷榮俊說,對于動漫設計師而言,生成式AI是工具、協作者,甚至是靈感源泉。


      位于大連國際會議中心一樓大廳的一處展臺,擺放著一款基于光熱探測技術和激光雷達測距的傳感器,以及臺燈、微波爐和花瓶。


      “我們將傳感器嵌入多動癥、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手表,及其家中的床頭柜、咖啡機、冰箱等物品中,將傳感器搜集的數據接入AI大模型。AI能深度學習患者的身體指標、生活習慣,更全面地跟蹤患者病情,并隨時向主治醫生反饋。”卡內基梅隆大學人機交互研究所副教授馬揚克·戈埃爾告訴記者。


      除了監測患者情況,AI也在重塑制藥行業。


      英矽智能首席科學家任峰表示,通過大數據和先進算法的結合,制藥企業可以更系統地識別與疾病相關的靶點,縮短新藥研發周期。“未來,AI有望精確預測蛋白質結構和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預測細胞、組織乃至整個機體的反應,這將為藥物研發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尋找人工智能的中國機遇


      尋找人工智能行業里的中國機遇,成為與會國內外嘉賓的關注焦點。


      “這次來中國,我們希望看到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趨勢。”夏季達沃斯論壇聯席主席、盧旺達信息通信技術和創新部長波拉·因加比雷說。


      “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最大的優勢之一是擁有一大批使用智能設備的用戶。”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認為,用戶產生的巨量數據成為訓練人工智能的豐富“語料”,為大模型產品不斷進步、迭代創新奠定基礎。


      思科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黃志明說,今年4月,思科宣布與香港數碼港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實驗室。“我們重視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這是未來業務發展的潛力源。”


      “小單快反的電商新模式下,我們為服裝廠設計的AI系統化身經驗豐富的班組長,高效分配工人、機器和物料,提前規劃剪裁、車縫、質檢、后整等流程,提高生產效率。AI融入傳統產業鏈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大想象空間。”飛榴科技首席執行官費翔告訴記者。


      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力賽道,不僅在工廠里,還在路面上。


      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表示,生成式AI驅動自動駕駛快速發展。未來,無人駕駛系統不僅是“好司機”,還將成為“老司機”。


      “在輔助駕駛領域,中國有最豐富、最大規模的應用場景。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加速發展,預計L2級別輔助駕駛會在三五年內大范圍普及。”嵐圖汽車首席執行官盧放表示。


      Momenta公司首席執行官曹旭東認為,人工智能產品的增長曲線起初緩慢,而當其水平接近人類時,會發生快速躍升。


      “人工智能正在中國經濟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為各類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機遇。”國際政策咨詢公司Policy Nexu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天逸說,中國眾多行業的垂直細分領域都能實現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之廣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難見到。


      如何共同應對挑戰


      AI的跨越式發展令人興奮,背后的能源挑戰也不容忽視。


      26日下午,在“如何管理人工智能的能源需求”分論壇上,與會嘉賓預測: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生的巨大算力需求,到2035年,全球電力需求將比2010年預計的水平增長30%以上。


      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認為,“智”和“能”并非站在對立面,而是一場“雙向奔赴”——


      隨著風電、光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圍不斷布局,綠色電力將為人工智能的算力保駕護航。同時,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聰明的氣候大模型能更精確、長周期地預測天氣,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效率。


      此外,人工智能這一“超級大腦”可以實現風電、光伏、儲能及用能設施的高效管理和協同,優化未來能源系統的管理。“智”與“能”將相互促進。


      如何彌合AI帶來的技術鴻溝、推動AI向善、因地制宜監管AI等議題,也受到與會嘉賓廣泛關注。


      美世亞洲區總裁佩塔·拉蒂默表示,人工智能如果幫助一家公司的生產率提升30%,并不意味著其就業崗位會減少30%,因為生產力的提高可以帶來更合理的分工。


      與會人士認為,招聘公司對求職者AI技能的要求大幅提高,但目前關于AI的教育培訓并未跟上,政府和高校需共同考慮如何應對這一錯配。


      “不能讓魚去爬樹,要對員工進行技能評估和培訓。”斯里蘭卡供水與地產基礎設施發展部長吉萬·通德曼說。德科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兼區域事務總裁伊恩·李表示,在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職業技能重塑顯得尤為重要,學習和獲得新技能應成為終身課題。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表示,政府的治理體系也要不斷推陳出新,針對具體場景制定規范,積累更多經驗,逐步形成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新華視點”記者 任軍、鄒明仲、李明輝)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