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聚效應愈演愈烈 未來農機市場誰主沉浮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8-20





      今年以來,農機市場階段性增幅明顯,大中拖、小麥收、水稻收等主機產品繼續保持不同幅度的增長態勢。由于行業內卷加劇、產品促銷加劇,市場競爭整體呈現出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帕累托效應。多數農機企業、經銷渠道紛紛感受到多重多元多維的競爭壓力,進入到競爭更加激烈的新階段。


      行業發展呈現趨強變局


      今年以來,農機產業、農機企業、農機產品均呈現出階段性震蕩起伏的態勢,制造優勢、銷量優勢加速向頭部企業、優秀經銷商匯聚,驅動產業發展、市場營銷同步進入中高端、高品質、敏捷化、數字化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高品質產品發展步伐加快,大中型拖拉機、收獲機械、農機具等產業不斷突破,動力換擋拖拉機、無級變速拖拉機、新能源拖拉機、大喂入量收獲機械、精量播種機、復合型智能化聯合整地機等高端產品已經實現了批量供給,農機產業逐步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企業結構調整。頭部企業產品銷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腰部企業產品銷量漲少降多,個別企業海外市場開拓獲得大單。尾部企業產品銷量普遍則是降聲一片、經營困難。上半年,大中拖、小麥收、水稻收整體保持同比增長態勢。


      產品結構調整。短板農機裝備取得突破,高端智能產品、丘陵山區產品等短板機具不斷推出,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跨越。大中拖、水稻收、小麥收呈現出大型產品增長看好、中小型產品增長乏力的態勢。100馬力以上拖拉機、6kg/s及以上喂入量水稻收、10kg/s喂入量小麥收均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


      市場結構調整。當前,市場整體處于階段性恢復性增長期,區域市場冷熱不均、涇渭分明。傳統主銷區域東北部分市場、冬麥區等已經實現了恢復性增長,部分區域國四主導產品同比增長50%以上,后續市場值得期待。


      用戶需求結構調整。種植專業戶、農業合作社、農機經營專業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等逐步成為市場購買主體。用戶需求轉向品牌聲譽度高,品質和服務能力較好的企業。用戶購買方式趨向線上購物、線上交易方式。農機行業已經出現網紅一次直播數百萬元、一些經銷商網上銷售占比超80%的現象。


      變局中出現競爭“迷宮”


      對多數企業而言,今年的市場如同一個迷宮。說市場低迷,整體市場呈現出恢復性增長,頭部企業、經銷商銷量大幅增長。說市場增長,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機企業、經銷商確實銷量大幅下滑。


      從競爭的表象看,價格競爭仍是主旋律。多家企業采取折扣折讓、延長三包期等多種促銷方式,強調一定周期內全程保價。有的企業推出大額補貼和限時抽獎活動。有的企業和競爭對手價格競爭陷入膠著狀態。


      從競爭的起因看,企業的目標主要是降低庫存、提升增量。面對年度經營任務和堆積如山的庫存,部分企業不得不加入到一輪輪價格戰之中。一些企業的產品制造不得不經常陷入減產、停滯狀態。部分腰尾部企業產品銷量大幅下滑,難以有效提升。有些企業不惜以降低產品品質為代價,造成產品質量、售后問題頻發,陷入新的競爭漩渦。


      從競爭的內在看,部分企業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偏弱,產品得不到用戶認可。一些企業產品質量不穩定,產品銷售地越多,后續需要解決問題的任務就越重。優勢企業銷售人員占比15%左右。多數企業因銷售人員不足,連主銷區域市場管理都難以保證的情況下,卻被要求大力開拓薄弱區域市場、滯銷產品銷量,進一步造成資源分散,形成主銷區域、薄弱區域的“蹺蹺板”現象。


      研判趨勢實施優化和調整


      現階段的農機市場競爭狀況整體是在卷價格,頭部企業、優勢企業開始采取技術領先、品質保障和服務增強針對性措施,少數企業無奈選擇了躺平。更多的企業開始以變應變,加強產業研究、制造升級、產品拓展和體系應對。從2023年的部分主機市場表現看,產業位勢調整不斷加快。大中拖生產企業、經銷商數量各減少了20%左右。小麥收生產企業、經銷商數量分別減少了30%、27%左右。水稻收生產企業、經銷商數量分別減少28%、24%左右。玉米收生產企業、經銷商數量分別減少37%、26%左右。


      目前,多數企業開始研判市場趨勢,依據經營環境實施了資源、能力的優化和調整。


      加強政策研究。重點研究購機補貼政策、報廢更新政策等對農機市場、主要機型的影響,提前做好趨利避害籌劃,力爭實現最大幅度產品銷量獲取。


      實施制造升級。著手謀劃、逐步引入高端制造設備、生產線,建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提升產品制造能力。


      提升產品品質。加快綠色、智能、復式、高效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進大數據、智能控制、農業機器人、衛星遙感定位等技術在農機裝備上的應用。對標國內外產品全面提升產品品質,不斷增加產品MTBF數值,持續提升產品的可靠性、耐用性及性能指標。


      完善營銷體系。重視消費體驗,不斷優化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模式,在保證性價比優勢的前提下,通過提升體驗感獲得新增長。


      突出利潤導向。農機企業紛紛做好開源節流、降本增效管理,實施以產品利潤為核心的戰略調整。全面壓縮低端、非盈利產品的資源投入、銷售規模。加快推進、實施價值工程,從研發端、供應端、制造端著手,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產品性價比。


      布局未來重構發展優勢


      農機行業已經到了越發內卷的2024年節點。多位專家研判,上半年市場已經呈現出一定的增長態勢,在多重因素交織推進的情況下,下半年機遇會大于挑戰,市場表現將好于上半年。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企業,優勝劣汰提速,任何一家做得好的農機企業、經銷商都有可能從市場中脫穎而出。


      做好品牌管理工作。加強品牌的定位、傳播與維護,叫響自身品牌。實施精準的市場定位、細分,研究客戶需求的變化并不斷運用差異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多維度用戶需求,以最快的速度調整戰略來適應變化的環境并最終占領市場,在重塑品牌聲譽度的同時實現產品增量的目標。


      掌控前瞻技術。聚焦前沿領域和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加強高端產品研發、高端智能裝備投入。打造“獨門絕技”“硬核科技”,努力在新領域新賽道脫穎而出。


      持續夯實品質保障根基。對標國內外領先企業產品標準,不斷優化產品功能、性能、質量、可靠性和適應性,全面提升產品經營價值。流通渠道盡量優選產品品質好的企業合作,盡快形成自身產品價值傳遞能力。


      積極打造高水平市場營銷網絡。推進線上線下營銷高度協同,加快推進營銷鏈優化、布局;開展細分化定制、定向式營銷、在線支持服務等新型商業模式;優化整個生態鏈的服務。打造出覆蓋產品銷售范圍、作業區域的服務網絡,滿足應時服務需求。


      全面加強高素質人才團隊培養。著力打造與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相匹配的多層次、高素質人才隊伍。利用國內外獵頭資源,構建全球化引才引智招聘體系,重點引進高素質研發團隊或學科帶頭人。立足前瞻、“卡脖子”核心技術研發及制造、營銷等所需人才隊伍狀況,建立健全與國內外勞動力市場價位相適應的激勵約束機制,讓更多的優秀人才發揮才智、體現價值,避免因企業文化、決策因素、機制、制度等存在不足或缺陷所產生的員工被迫躺平現象。(王超安)


      轉自:中國工業報v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