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加稅攔不住中國新能源車出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08





      近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對中國產純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的最終決定草案,對擬議稅率進行小幅調整。專家對此表示,征收高額關稅,不僅嚴重損害了中國汽車企業的利益,也不能提高歐盟產業競爭力,還會導致貿易沖突升級,雙方都將遭受經濟損失,給中歐汽車產業合作蒙上陰影;但與此同時也給了中國汽車企業深耕海外市場、做大做強的契機。


      最高征稅46.3%


      2023年10月,歐盟委員會發起針對中國產純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2024年6月,歐盟委員會預披露臨時反補貼稅率,計劃對中國產純電動汽車加征17.4%-38.1%的臨時反補貼稅;7月初,歐盟委員會公布初步裁定,宣布自7月5日起對來自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稅率小幅調整為17.4%-37.6%。


      在經過多輪磋商后,歐盟委員會于2024年8月20日公布最終草案,臨時反補貼稅率再度進行小幅調整,確定為17%-36.3%;加上原有的10%的基礎關稅,中國產純電動汽車出口至歐盟,最高會被征收關稅46.3%。


      按照流程,相關方會在8月30日前就歐盟委員會草案提交反饋并申請聽證會。隨后,歐盟委員會將向歐盟成員國提交一份“最終決定”,并由歐盟成員國進行投票,除非獲得特定多數的投票反對,否則歐盟委員會的草案將得以實施。最終決定將于10月30日前公布。這些關稅措施有效期為5年。


      據了解,根據歐盟委員會對中國純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進行調查終裁披露的信息,3家抽樣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比亞迪、吉利、上汽的反補貼稅率分別為17.0%、19.3%、36.3%,特斯拉的反補貼稅率為9%,配合企業平均稅率為21.3%,不配合企業的稅率則高達36.3%。


      歪曲事實的補貼稅


      針對歐盟委員會最新決定草案,中國商務部8月20日回應稱,歐方此次公布的終裁披露并未充分吸納中方意見,仍堅持錯誤做法,裁出高額稅率,還利用抽樣區別對待中國不同類型企業,扭曲調查結果。該終裁披露是基于歐方單方認定的“事實”,而非雙方共同認可的事實,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高度關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聲明稱,仲裁信息嚴重歪曲中國電動車產業事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代表中國汽車行業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中汽協方面表示,對中國純電動汽車征收高額反補貼稅,給中國企業在歐經營及赴歐投資帶來極大風險和不確定性,損害了中國企業在歐經營和赴歐投資的信心,將對帶動歐盟汽車產業發展、增加歐盟國家當地就業機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希望歐方從中歐產業合作大局出發,為中歐乃至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營造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共同維護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在2022年年底已完全退出。同時,為了公平競爭,國家要求地方從2018年年底開始不再給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以此規范市場秩序。隨后,國家補貼有序退出,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強大。”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歐盟委員會所謂“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其評估的關鍵在于是否通過低價商品對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


      我國出口歐洲的國產車價格較國內價格幾乎普遍翻倍。“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強大后的必然伴生現象。”崔東樹坦言,歐盟應客觀看待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而不是隨意動用單邊經貿工具提高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的經營成本阻止發展。


      積極應對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盟27個國家的純電動汽車出口總量約為22萬輛,較去年同期下降約15%。其中,6月份單月出口量約為2.7萬輛,在今年首次跌破3萬輛,創下年內新低,環比下降25%,同比下降31%。


      從出口目的地的變化看,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整車出口量減幅最大的前5個國家中,歐盟國家有4個,分別是西班牙、法國、荷蘭、挪威。


      “從短期看,歐盟委員會此舉可能對中國車企在歐洲的發展帶來一定影響,主要體現在成本的增加,以及對市場拓展方面造成的不利影響。”崔東樹表示,歐盟的制裁不會延緩中國車企在歐洲投資的計劃,反而會加快中國車企海外建廠的步伐。“中國企業需要融入歐洲本土,在歐洲建立電動汽車產業鏈,為歐洲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推動中國汽車整個產業鏈在歐洲獲得更加持續穩定發展。”


      為積極應對歐盟委員會征收的額外關稅,中國車企紛紛赴歐建廠。其中,比亞迪計劃在匈牙利建設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生產純電動車型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奇瑞與西班牙Ebro-EV Motors合作成立一家新的合資企業,負責開發包括奇瑞及Ebro品牌的新車型。


      “隨著歐美汽車工業的萎縮,未來中國汽車生產必然逐步向海外發展,東南亞、中南美洲、東歐等地區都將成為中國汽車發展的巨大海外增長空間,中國汽車從中國制造向全球布局轉變,并逐步走向世界。”崔東樹表示,中國汽車出口未來仍有巨大空間,但需要實現海外本土化產銷,逐步融入世界體系。(記者 于大勇)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