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需求總體回落 中成藥外貿表現亮眼--今年上半年我國中藥進出口情況分析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09





      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中藥外貿總額41.7億美元,同比下降4%。其中,出口額26.57億美元,同比下降7%;進口額15.09億美元,同比增長1.8%。造成出口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海外需求下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供應鏈中斷等。筆者認為,擴大“朋友圈”,將中藥“產品出海”轉化為“產能出海”刻不容緩。


      植物提取物出口量增價減


      植物提取物作為我國中藥類商品出口的主力軍,今年上半年出口額14.92億美元,同比下降14.3%;出口量6.5萬噸,同比增長20.6%。均價下跌是植物提取物出口額下降的主要原因。上半年,植物提取物平均出口價格為23.1美元/公斤,同比下降28.9%,較2022年同期下降24.7%。不過,薄荷醇、柑橘果實精油、桉葉油、桂油、銀杏葉提取物等優勢品種出口額呈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薄荷醇出口額同比增長47.4%;柑橘果實精油出口額同比增長近50%。


      進口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國植物提取物進口額3.58億美元,同比增長7.3%;進口量2.8萬噸,同比增長27.3%。植物提取物進口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薄荷油、橙油、甘草提取物、柑橘果實提取物等品種進口走強。其中,薄荷油進口額2275萬美元,同比增長99%;進口量1683噸,同比增長117%。甘草提取物進口額1835.4萬美元,同比增長127.1%;進口量4587噸,同比增長149.3%。2023年,植物提取物進口第一大品種薄荷醇進口額銳減。今年上半年,薄荷醇進口額5747.2萬美元,同比微增1.2%;進口量4710噸,同比增長14.3%。


      中成藥進出口業績增長


      今年上半年中成藥外貿表現突出。


      中成藥出口額1.87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在中藥類商品整體出口額中占比7%,相對于原料類產品仍處于弱勢地位。中成藥出口額排名前三的品種分別是片仔癀、清涼油和安宮牛黃丸。其中,安宮牛黃丸出口額跌破500萬美元,同比下降62.5%;片仔癀出口額突破3000萬美元,同比上漲33.3%。值得注意的是,絕大部分片仔癀流向我國香港地區,出口額達到2266萬美元,同比增長49%。


      中成藥進口額2.3億美元,同比增長8.3%,連續4年穩步增長;進口量有所回落,為1.6萬噸,同比下降5.7%。我國香港地區依舊是中成藥進口的第一大市場,進口額1.3億美元,占56.5%的市場份額。其中,自我國香港地區進口清涼油1056.2萬美元,同比增長159.2%。


      中藥材及飲片出口下降


      今年上半年,我國中藥材及飲片出口額6.4億美元,同比下降8%;出口量11.6萬噸,同比下降7.7%。受國內中藥材市場價格上漲影響,我國對外出口中藥材及飲片的價格也節節攀升。上半年中藥材及飲片的出口均價為5.5美元/公斤,同比增長11%。


      中藥材及飲片出口前十大品種分別為肉桂、枸杞、紅棗、人參、當歸、冬蟲夏草、黃芪、山藥、半夏、茯苓。前十大品種的出口額占中藥材及飲片總出口額的50%,集中度較高。其中,肉桂上半年的出口額為6356.6萬美元,同比下降47.8%;出口量同比下降21%,但仍保持著中藥材出口第一大品種的地位。枸杞、人參、地黃、山藥等大宗品種的出口情況也不容樂觀,或量增價跌,或量價齊跌。


      進口方面,上半年我國進口藥材總額為3.2億美元,同比下降12%;進口量14萬噸,同比增長7.2%。進口藥材以國內稀缺和貴細品種為主,進口額較大的品種主要有鹿茸、西洋參、大海子、肉豆蔻、人參等。從價格上看,鹿茸、西洋參、大海子、肉豆蔻、人參、豆蔻、丁香、甘草、姜黃、番紅花等熱點品種的進口價格均同比下降。其中,大海子、人參、丁香、姜黃的進口價格同比下跌超過10%。


      從貨源市場看,我國92.8%的進口大海子來自越南,99.5%的肉豆蔻和98.2%的豆蔻進口自印度尼西亞。新西蘭鹿茸價格相對低廉,是我國進口鹿茸的第一大貨源國,上半年自該國進口鹿茸5682萬美元。加拿大是我國進口西洋參的主要貨源國,市場占比77.6%,具有較高的口碑。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甘草資源相對豐富,是我國進口甘草的主要來源地。


      保健品出口勢頭強勁


      目前,中國海關單獨編碼的保健品主要有魚油、魚肝油、蜂王漿、蜂花粉、卵磷脂、燕窩等,維生素以及礦物類制劑產品并未統計在內(本文中有關保健品貿易的數據為不完全統計)。


      今年上半年,我國保健品出口表現亮眼,出口額突破3億美元,同比增長34.5%;出口量4萬噸,同比微增0.4%。其中,魚油及魚肝油產品出口額增長強勁,出口總額2.9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42%、40.9%。蜂產品出口額總體稍有下降,蜂蠟、蜂花粉出口額同比上升,鮮蜂王漿粉及其他蜂制品出口額同比大幅下降。我國保健品出口額排名前五的市場為智利、美國、澳大利亞、韓國、加拿大,均以魚油出口為主;除智利以外,對其余4國出口額均同比大幅上漲。


      今年上半年,我國保健品進口額達6億美元,同比增長6.9%。燕窩依舊是最受歡迎的保健品,進口額為3.2億美元,同比下降8.2%。


      出口市場表現分化


      美國是我國中藥類商品第一大出口市場,今年上半年我國中藥類商品對美出口額3.9億美元,市場占比14.67%。主要出口商品為植物提取物,出口額為2.99億美元,同比增長17.1%,占比達77%。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膳食補充劑市場,而膳食補充劑的重要原料就是植物提取物,長期來看,美國市場對我國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不會改變。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印度也是全球重要的植物提取物供應國之一,已成為我國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


      東盟市場的整體表現有所下滑,但依然是我國中藥類商品貿易往來的重要市場。上半年,我國對東盟市場的中藥類商品出口總額為3.6億美元,同比下降6.5%。其中,馬來西亞和越南市場表現不佳,出口額分別同比下降24.6%和54.1%;印度尼西亞市場則逆勢增長,出口額同比增長37.3%。東盟市場是我國中成藥出口的重要市場,市場占比達22%。其中,印度尼西亞是我國中成藥出口第二大市場,上半年該國自我國進口片仔癀782.1萬美元,占我國片仔癀出口總額的21.6%。值得關注的是,東盟國家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較低的生產成本,加上近年來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政策協調方面取得的進展,展現出巨大的外貿潛力和機會。


      日本是我國中藥類商品第二大出口市場,上半年出口到日本的中藥類商品金額為3.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1.6%。日本作為我國中藥材及飲片第一大出口市場,上半年出口額1.6億美元,同比上漲8.2%,繼續保持市場主導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我國對日本的人參出口額為2334萬美元,占人參出口總額的63.3%。主要由于日本漢方藥市場需求強勁,而漢方藥中人參的使用頻次較高,導致對人參的剛性需求。同時,近幾年我國人參出口價格較低,推動日本漢方藥企業加大人參庫存量。


      今年上半年,我國對韓國中藥類商品出口額同比增長5%。韓國是我國中藥材及飲片第二大出口市場,上半年該國對鹿茸、當歸、白術、半夏、黃連等藥材的需求顯著上升,出口額增幅均超過30%,白術出口額更是同比增長172%。


      需要注意的是,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放緩、貿易壁壘增加的背景下,海外市場對中藥類商品的需求降低,尤其是中成藥和中藥材,出口進入瓶頸期。與此同時,全球傳統醫藥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如日本的漢方藥、印度的阿育吠陀等傳統醫學都在蓬勃發展。這一系列因素使得我國中醫藥產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亟需通過新的政策刺激來提振行業活力。今年1月,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藥監局聯合發布《關于恢復中藥天花粉及制劑出口的通知》,旨在促進中藥產品對外貿易。筆者認為,這一舉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國中藥外貿的發展迫切需要此類積極且富有成效的政策來加以刺激和推動。


      中藥產能出海時機成熟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等是我國全球貿易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我國中藥外貿的主要市場,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我國與RCEP成員國的中藥材及飲片外貿總額從2014年的6175萬美元上升至2023年的11.3億美元,占比也從2014年的36.4%上升至2023年的58.2%。豆蔻、姜黃、丁香、血竭等藥材進口均需依賴上述區域,進口量日益增長。而我國的甘草、番紅花、阿魏、防風等藥材主要進口自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年來進口額一直保持穩定增長。


      2023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擴大周邊國家特色中藥材進口,對進口睡蓮花、秋水仙、洋甘菊、石榴花、玫瑰花、牛舌草等新疆急需中藥材批量開展風險評估,加快簽訂雙邊議定書。今年初,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第五輪談判在浙江杭州舉行,我國將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打造更高水平中國-東盟自貿區,為區域發展創造更廣闊空間,積極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因此,加大與“朋友圈”的緊密互動,是我國中藥外貿的主要方向。


      近年來,中藥出海順利完成了從“1.0”到“2.0”的躍升。然而,不管是“1.0”還是“2.0”階段,中藥出海都只局限于產品在國內生產,再銷往海外,不同點只是海外銷售模式的改變。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產品走出去障礙重重,顯性的貿易障礙已經日益嚴峻,更不用說隱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中藥出海“3.0”版,即“產能走出去”是當前中藥國際化企業應該思考的一種模式。《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筆者建議,中藥企業走出去,可以先在東盟國家或者“一帶一路”沿線市場開展傳統醫藥產能合作,通過本土化生產、銷售,融入當地產業,與其他國家傳統醫藥企業共同繁榮,走一條全球傳統醫藥企業共建共享的新路徑。(作者: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張辰辰 于志斌)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