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2022、2023年連續兩年出口額下降后,今年上半年,我國醫藥產品出口額近三年來首次實現正增長。
據海關數據(下同),2024年1—6月,我國醫藥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977.55億美元,同比下降1.76%。其中,進口額451.76億美元,同比下降5.76%;出口額525.79億美元,同比增長1.96%。
受外部需求下降、海外客戶庫存積壓、價格下行、疫情期間出口高基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2023年我國醫藥產品出口額同比下降20.7%,創下歷史降幅最高值。2023年末,隨著海外客商疫情積壓庫存的逐步消化,疫情對醫藥產品出口的影響已接近尾聲,2023年前三季度出口同比降幅分別為31.42%、19.81%、18.71%,到第四季度降幅縮至8.47%,大部分醫藥產品出口逐步恢復到了疫情前的狀態。
今年以來,醫藥產品出口繼續恢復性增長,單月出口額同比增幅不斷提高,6月份出口同比增幅超過10%。
出口額恢復增長的背后,大宗原料產品價格依然處于下行通道。占我國醫藥產品出口額40%的西藥原料,上半年出口平均價格下降18.9%;占中藥產品出口額接近60%的植物提取物,出口價格下降28.9%;醫療器械產品中,保健康復用品單價下降14.7%,醫用敷料單價下降12%,醫院診斷與治療產品單價下降5.3%,口腔設備與材料單價下降1.6%,只有一次性耗材單價上升3%。
由此可見,出口額的增長大都由出口數量增長而帶動,這顯示了海外市場需求雖然回暖,但國際市場競爭更趨激烈,購買力也在下降。在日趨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下,我國醫藥產品出口仍將面臨巨大壓力。
重點產品出口情況
中藥類
上半年,中藥類產品出口額26.57億美元,占醫藥健康產品出口比重5.05%,同比下降6.99%。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占比56.08%的植物提取物出口額同比下降14.28%。1—6月,植物提取物出口額14.92億美元,出口量增長20.6%,出口單價則下降28.9%,呈現低價競爭、以價換量的出口態勢。
西藥類
上半年,西藥類產品出口額269.37億美元,占比51.23%,同比增長1.91%。
其中,西藥原料出口額213.43億美元,微增0.13%,實現了轉負為正。增長主要由出口量帶動——原料藥出口量同比增長23.4%,但平均價格下降18.9%。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類、激素類、維生素類、抗生素類等大宗原料藥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需求不斷回升,同時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較2023年的下降幅度有所收窄。
上半年,西藥制劑出口額35.24億美元,同比增長14.61%,出口量增長14.8%,單價同比微降0.2%。其中,激素類藥品出口額同比大幅增長62.22%,抗感染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維生素類藥品出口額均有所增長。此外,生化藥出口額20.71億美元,同比增長1.32%。
醫療器械類
上半年,我國醫療器械出口額為229.76億美元,同比增長3.12%。除醫用敷料外,其它產品出口額均有所增長。醫用敷料出口額下降9.81%,主要因其平均價格下降12%所致。醫院診斷與治療產品出口額占比最高,為45.24%,同比增長2.5%。
出口市場結構情況
從出口市場看,上半年,歐盟、美國、東盟繼續為我國醫藥產品出口前三大目的地,其中歐盟占比提高了3個百分點,“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占比穩定增長。
美國、印度、日本、德國、韓國為我國醫藥產品前五大出口國家,對美國、韓國、荷蘭、巴西等國出口實現正增長。
中藥類出口前五大市場為歐盟、美國、東盟、日本、中國香港。上半年,中藥類產品對歐盟、美國出口額分別增長14.8%、19.98%,對東盟、日本、中國香港出口額則分別下降25.71%、3.52%、55.28%。
從西藥原料出口來看,上半年,歐盟、印度、拉美、東盟、美國、日韓是主要出口區域,合計占比達到80%,其中東盟、韓國的出口占比有所提高。分國家來看,印度依然是我國原料藥出口第一國家,占我國原料藥出口的14.5%,上半年原料藥對印度出口額31億美元,同比下降3.8%,出口數量同比增長13.3%,單價同比下降15.5%。
西藥制劑出口市場方面,歐盟、美國、非洲為前三大出口目的地,上半年出口額均有增長。歐盟市場,出口額為12.78億美元,占比36.27%,同比增長50.5%;北美市場,2023年我國西藥制劑對其出口額同比下降1.3%,今年上半年出口額恢復至增長3.5%。此外,非洲市場一直是我國制劑產品出口主要市場,上半年出口額3.55億美元,占比10.07%,同比增長5.3%。
醫療器械類出口市場方面,上半年,美國依舊為我國醫療器械第一大出口市場,出口額同比微增4.5%;對歐盟出口額48.84億美元,同比增長7.22%;對拉美出口額增長18.04%,同比增長9.3%;對日本出口額13.31億美元,同比下降9.58%。
醫藥外貿挑戰與機遇并存
2024年,全球市場環境仍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首先,多個國際機構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整體上不如新冠疫情前,外需增長預期放緩。尤其是過去幾年美元持續加息,導致新興市場貨幣大幅貶值,部分國家外匯儲備不足,支付能力出現問題。根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發布的“2024中國生物醫藥中小微外貿企業出口風險指數”,東南亞、東北亞醫藥產品市場整體信用風險較低;中東、拉美、非洲市場,受部分醫藥買方企業拖欠款項等風險因素拖累,呈較高的信用風險。
其次,地緣政治沖突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導致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增加。俄烏戰爭、巴以沖突帶來一系列影響。例如:目前一些企業對俄業務出現收匯難現象,俄羅斯境內資金無法順暢付款到我國;因紅海航道危機,4月份以來全球航運價格和集裝箱費率再次大幅提高;5月,美國開始在原有對華301關稅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從中國進口的口罩、醫用手套、注射器和針頭等產品加征關稅,后續將影響相關企業在美國的市場份額。
此外,新冠疫情后,全球各國更加重視公共健康領域的本地化建設,醫藥產業鏈、供應鏈本土化趨勢明顯,全球供應鏈格局正處于重塑階段。比如,2020年上半年,印度出臺系列原料藥產業支持政策,擴大原料藥產業園建設,促進印度制藥業所需的關鍵起始原材料、醫藥中間體和原料藥的國內自主生產,并給予廠房建設及后續銷售補貼。受此影響,部分印度企業加大了原料藥產業鏈建設。此外,不少國家也出臺了醫療器械和西藥制劑本地化生產的支持和鼓勵政策。
盡管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我國醫藥外貿的傳統優勢仍在,韌性十足,國家穩外貿政策行之有效;我國醫藥產業具有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供應鏈、產業鏈優勢明顯,很多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不可替代性。
本土醫藥企業也在不斷提升國際化理念,重新梳理自身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戰略,加強客戶關系和產業鏈合作緊密度,由單品出海走向產業鏈出海。例如,利用原料藥優勢,拓展制劑出口,形成“API+ANDA”一體化出海模式;合作方式上,從單純的貿易往來,轉向選擇參股海外企業,在海外設立辦事處、子公司、建廠等;同時提高本地化建設水平,實現從“中國制造-供應全球”到“全球制造-供應全球”的轉變;在市場選擇上,采取多元化策略,更加重視“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的開拓。
此外,近些年隨著醫藥產業技術升級,我國創新藥械水平不斷提高,且具有質優價平的特點,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來說,這些創新藥械可負擔性強、更具有市場競爭力,未來市場空間廣闊。例如,多家中國藥企自主研發的“廣譜”抗癌藥PD-1抑制劑,其價格低于跨國公司同類藥物,能夠更好地去填補新興市場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并贏得市場回報。(作者: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于盟)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