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新能源項目加速落地,疊加政策持續加碼,中國儲能裝機規模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澤深在近日舉行的"碳中和能源高峰論壇暨第四屆中國國際新型儲能技術及工程應用大會與新型儲能技術青年科學家論壇"上表示,在項目投運和規劃方面,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統計,1-7月全國新型儲能新增裝機共16.7GW/40.5GWh,功率規模同比增長76.166%,容量規模同比增長100.24%。
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上半年,國內儲能裝機再超預期,展望下半年,國內市場需求依舊強勁。面對一系列新形勢、新變化、新難題,儲能領域的競爭已經從單一的產品或技術競爭,轉變為綜合能力的較量。未來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亟需以市場應用為主導,以客戶為中心,提質增效降成本。
規模創三年來新高 "光儲充一體化"需求日益明確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中指出,要深化電力價格改革,完善鼓勵靈活性電源參與系統調節的價格機制,研究建立健全新型儲能價格形成機制,要科學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儲能,提升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和綜合調節能力。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新型儲能既是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技術,也是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途徑之一。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新型儲能產業近兩年取得巨大成就,健全自主可控的產業鏈體系,初步形成具有創新特色的產業閉環生態。國內儲能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中國儲能產品深受海外市場青睞。
數據顯示,2024年1-7月,全國共發布了616項新型儲能相關地方層面政策,廣東省發布最多,共61項,浙江54項,河南、江蘇、山東、安徽38項,四川、上海、內蒙古、北京均超20項。"據我會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5個省區市在政策文件中提出了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目標,總規劃目標達89.1GW。其中內蒙古最高,達14.5GW。"王澤深表示。
各省新型儲能新增規劃和擬在建項目規模創近三年以來新高。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統計,2024年1-7月,各省新型儲能新增規劃和擬在建項目規模總計達185GW/469GWh,其中內蒙古新增規模最大,達20.7GW/82.5GWh,容量占比17.58%。
今年上半年,儲能行業的特點之一是"光儲充一體化"需求日益明確。各省支持政策頻出,全國已有20多家央國企進入這一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1-7月全國儲充/光儲充項目新增擬在建項目619個,其中廣東最多,新增擬在建192個,數量占比31.02%,多數為城市充電站。
價格或繼續走低 競爭已轉向綜合能力的博弈
當前,儲能行業的發展勢頭迅猛,至2028年已步入太瓦時(TW)時代。在天合儲能先進儲能產品研究院院長楊凱看來,儲能行業正面臨諸多挑戰。只有真正懂客戶、懂市場的儲能解決方案提供者,且具備研發、生產和交付等系統集成能力的企業,才能具備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剛剛發布的《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分析報告(2024年1-6月)》顯示,儲能領域價格戰最先開始于結構性過剩的電芯領域,隨即引爆直流側系統價格持續走低,繼而交流側系統價格戰不斷下探。儲能電芯平均價格從2023年初的0.9元-1.0元/h下降至2024年中的0.3元-0.4元/h,價格跌至1/3。相比年初,儲能系統平均價格降至約0.5元-0.6元/Wh,亦腰斬。
"隨著電池企業加入儲能系統集成賽道,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目前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儲能、瑞浦蘭鈞、海辰儲能、蜂巢能源等眾多電池廠開始逐步涉足集成業務。"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電芯廠紛紛開發儲能系統新品,除了直流側產品外,不少企業亦開發交流側系統新品,應用場景覆蓋電源側、工商業側、電網側等,直接參與儲能領域的競爭。如果電芯廠商轉型成為全系統的角色,將會與現有的客戶產生競爭,會綜合各方面進行博弈。"
由于行業價格戰的愈演愈烈,儲能設備價格逼近甚至低于成本價,企業加劇分化,部分企業的盈利情況堪憂,洗牌危機隱然若現。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僅需要具備先進的技術和高質量的產品,還需要全方位提升自身實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和日益激烈的競爭態勢。
老生常談問題待解 尋找確定性是發展重點
王澤深直言:"通過全國儲能產業巡回調研,我們了解到,新型儲能依然存在調度利用水平偏低、主動支撐能力不足,商業模式不清晰、儲能充放電成本較高、市場主體激勵不足、管理機制不健全、安全性有待加強等問題。"
面對上述局面,如何突破困境?
王澤深認為,"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應綜合考慮我國國情及電力市場發展階段,進一步挖掘新型儲能、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等新型主體資源參與電網調節潛力,加強儲能政策頂層設計,開展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應用場景及成本補償機制研究。此外,還要探索解決制約儲能發展瓶頸的思路和方法,健全儲能運行與管理機制,加強攻關在儲能設備、系統集成、規劃設計、施工安裝、并網調度、安全運維等環節存在的短板技術,實現各類儲能與源網荷共建共享、高效聯動。
"新型儲能的盈利機制健全是推動行業長足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劉勇認為,隨著電力市場改革進入深水區,新型儲能的盈利機制也在逐步健全,國家和地區推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部分地區出臺容量補償政策,但新型儲能項目仍面臨著現貨價格波動區間受限、輔助服務品種單一、多重服務收益無法共享、容量市場尚未普及、調用水平無法保障等問題。"建議通過適當增加現貨市場價差和波動,豐富新型儲能收益品種,建立容量電價機制等方式,體現新型儲能的價值,推動儲能在市場中獲得合理收益。"
目前,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發展是企業關注的重點,企業普遍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觀念。"客戶首先關心的是安全,因為沒有安全,一切就無從談起。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思考如何降低初期的投資成本,減少售后維護成本,提高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吞吐量。"楊凱說,在市場上,我們已經見證了500安時、600安時,甚至高達1000-2000安時電芯的出現。隨著電芯容量不斷增大,市場上出現了不同的觀點和討論。電芯體積的增大可能會帶來安全隱患,以及一致性和生產方面的問題。在電芯容量增加的同時,存在另一個限制因素,即上下游設備、工藝以及客戶的認同度。這表明電芯容量并非越大越好,而應遵循拋物線理論,達到一個最優平衡點。(記者 蘇南)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