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碳角度考慮,氫能特別適用于氫冶金、化工原料等領域。我國氫能的發展主要起源于交通領域。但目前在交通領域使用量并不大,真正使用量大的將是工業領域。”近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蔣利軍說。
前不久,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表示,將積極推動清潔低碳氫在工業領域應用。聚焦清潔低碳氫應用的瓶頸制約,進一步推進政策集成創新,加快推動其在冶金、化工、石化等行業規模化應用,在工業綠色微電網、綠色船舶、綠色航空等領域實現多場景應用突破。
多位專家認為,低碳氫若能在工業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將帶動大功率綠氫制備技術與裝備、管道輸送以及大規模儲氫技術的發展,但當前仍要突破應用規模小、難以獲得綠色溢價等困難。
仍停留在示范階段
“我國氫能發展以交通領域作為先導,但氫能源不等于氫燃料,電池不等于氫燃料電池車。我國80%以上的碳排放來自工業,而超過80%的氫氣消費也在工業領域,工業領域擁有最大的氫能脫碳潛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能源與綠色低碳發展部部長景春梅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工業領域將是清潔低碳氫最大的用武之地。
來自中國氫能聯盟統計的數據也顯示,在目前我國生產的氫氣中,由煤炭和天然氣制取的灰氫占82%左右,其中80%的氫氣產量被工業生產消耗。而這些灰氫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工業低碳轉型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利用低碳氫取代灰氫就成為這些工業生產過程脫碳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綠色低碳氫在工業中應用較少,大部分還停留在示范階段。”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新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楊錚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在石化領域,主要有工業碳捕集用于驅油和食品級二氧化碳、工業二氧化碳和副產氫制低碳甲醇、煉廠和煤化工用氫綠氫替代、綠氨綠醇綠色航煤生產;冶金領域,主要有富氫碳循環高爐冶煉、氫基豎爐直接還原鐵等;建材領域,主要有窯爐氫能煅燒等。
近幾年,我國在低碳氫應用上已有一些探索,如中石化庫車綠氫煉油項目、吉利和斯爾邦的低碳甲醇、大量在建的綠色甲醇和綠氨、寶武集團富氫碳循環高爐、河鋼集團富氫氣基豎爐等項目。
無法獲得綠色溢價成掣肘
“由于低碳氫成本較高,碳減排無法獲得綠色溢價,只有少數項目可獲得一定收益,其他工業項目采用低碳氫只能額外增加成本。”楊錚坦言。
內蒙古某氫能企業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從經濟性的角度分析,由于低碳氫生產成本較高,導致其缺乏市場競爭力。“在不考慮'綠色貿易壁壘'和'碳稅'等政策性硬性約束的情況下,用戶更傾向于選擇成本較低的制氫路線。這使得低碳氫在工業領域的替代在技術上雖然可行,但經濟性還比較差。”
據景春梅介紹,在交通領域氫能經濟性的參照物是汽柴油價格,而工業領域的參照物主要是煤價,因此,清潔低碳氫在工業領域具備經濟性的難度更大,這就需要政策的扶持。
景春梅進一步分析稱,總體來看,氫能產業發展總體仍處于小規模示范向大規模產業化發展過渡的關鍵期,經濟性不足。“目前,在持續加大科技創新的基礎上,亟須進一步在規模上實現放量,盡快把成本降下來,盡快具備商業化發展條件,而工業領域則是最好的場景。”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我國低碳氫和綠色低碳產品標準體系和交易體系正在建立,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也限制了低碳氫的推廣應用。
行業發展初期,需要多方支持
在行業發展的初期,政策支持尤為重要。“今后,建議加強部際協調機制作用,統籌資金、項目、政策、標準等要素資源。通過產能延期置換、支持性電價政策、鼓勵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參與電力市場、通過削峰填谷等措施降低制氫成本。”景春梅說。
此外,景春梅還建議,今后,要進一步研究將符合條件的氫能重大技術裝備和材料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等來降低成本,支持清潔低碳氫在工業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清潔低碳氫作為清潔化工原料和還原劑,可通過“風光氫儲”一體化、“綠電-綠氫-綠氨(綠醇)”等方式有效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工業領域減碳降碳,還可通過存量挖潛來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據楊錚預計,未來,隨著綠氫成本降低、碳排放交易范圍的擴大,低碳氫在我國石化領域、氫冶金等原料領域的市場空間廣闊,大量規劃的工業低碳氫項目也將逐步落地。(記者 張勝杰)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