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鋰電頭部企業--蜂巢能源決定暫停投建其在德國的兩家電池工廠項目,一座是設計年產24吉瓦時的電池模組和裝配工廠,另一座是設計年產16吉瓦時的電芯工廠。何時復工暫無時間表,這意味著,蜂巢能源在德投資成本高達300億元的項目遭遇擱淺。
蜂巢能源在歐洲建廠折乾引發業內廣泛關注,事實上,這也正是當下鋰電產業鏈企業“出海”現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基于高需求、高利潤,刺激著一波波鋰電產業鏈企業踴躍奔赴海外,加速產能布局。然而,隨著地緣政治風險浮現,各國產業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本地化運營的法規、人文環境等差異,給鋰電產業鏈企業帶來深刻的反思。
為什么要“出海” 主動作為、被動選擇
鋰電是我國的優勢產業之一。2023年,我國“新三樣”出口額首破萬億元大關,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額達7578.3億元,出口市場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受到廣泛歡迎。
我國鋰電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具備較強的成本優勢和全球競爭力。在近日召開的第11屆中國(廣州)電池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上,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介紹,在鋰電材料及裝備制造領域,我國實現從跟隨到并行再到領跑,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液四大材料在全球市場份額分別達到86%、94%、84%和87%,占據全球主導地位。
當前,以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為代表企業的第一批海外產能已逐步落地投產,并帶動更多國內鋰電產業鏈企業“走出去”,融入海外市場的本地化供應鏈之中。目前,企業產能“出海”主要有三種方式:海外自建工廠、海外企業合資、LRS專利技術授權。
“客戶有本地化的需求,在海外建廠能夠確保海外客戶供應鏈的穩定,更貼近終端用戶,響應、服務更及時,能夠提升客戶滿意度。”星源材質總工程師高東波指出,當前,歐洲、美國等地的鋰電產業鏈尚未完善,作為材料供應商盡早跟電芯企業配套進入,占據先發優勢,是公司“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出海”是企業的主動行動,也有被動原因。“我們原來在美國有一家大客戶,每月銅箔訂單量高達上百噸。但政策對中國商品征收25%懲罰性關稅,就沒有辦法跟歐洲、韓國的企業競爭,導致我們在美國的訂單基本中斷了。”企業人士稱,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等政策法規?也迫使我國鋰電產業鏈企業走本地建廠路徑,以規避貿易壁壘。
“出海”有多難 成本高且盈利不明朗
“誰到海外,誰就是公司的英雄,走出去,到海外去。”--近年來寧德時代堅定“出海”步伐,其在歐洲的投資動作布局較早,但2023年1月就投產的德國工廠產能還在爬坡,目標在年內實現盈虧平衡。這也意味著,即使是“一哥”寧德時代,德國建廠也尚不能快速盈利。
“諾德新材料原計劃在比利時投建生產基地,但經過調研和詳細測算,發現當地建造成本、土建成本比國內至少貴三倍,人力成本極其高昂,營運成本也是國內的三倍。即使是東南亞地區,隨著大量外資涌入,其本地勞動力價格和要素價格也隨之上漲,實際運營成本要比國內高30%。”諾德新材料總裁陳郁弼坦言,近年鋰電上游企業積極“出海”建廠,風聲很大,實際落地的并不多。“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差異很大,且領導人一旦換任,可能完全顛覆原來的原則和想法,整個制度都隨之變化。政策不持續,非常艱難。”
“去年到現在,歐洲電池市場變化非常大。需求疲軟,目前歐洲的外資企業,50%已經暫停下來,補貼的不確定性,密集的環保審查和監管難以應付。員工不加班,產線不能連續生產。”業內人士稱,企業運營面臨各種實際問題,難度很大。
“最大的挑戰還是技術和人才的輸出,我們的員工很難長時間停留在海外去提供支持。”捷盟智能董事長焦軍峰表示,不同于材料、電芯產品“出海”,裝備交付周期很長。涂布機是確保電芯一致性最主要的因素,牽扯到很多學科,包括機械設計、材料科學、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等,有很多產品、漿料的數據運算,還涉及前端的漿料,要解決沉降、一致性和顆粒問題。因此,裝備“出海”從國內的制造到后期安裝服務,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而國外還缺乏相應的技術人員。鋰電裝備國際標準不一,裝備的安全認證、結果認證,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知,特別是非標裝備,在國際后期運營過程中,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精力。
如何繼續“出海” 邁小步、走遠路
近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對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電動車供應鏈持開放態度,寧德時代將考慮在美國建廠。”
對鋰電產業鏈企業而言,“出海”機遇與挑戰并存,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路徑。
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判斷,2030年全球電池市場需求將達5000吉瓦時,中國依然是最大市場。美國大儲、工商業儲能和戶儲需求將保持較快增加。歐洲電動汽車政策推動電池需求增長,成本控制策略將促使其與中國合作需求攀升,仍是鋰電產業鏈企業出海的重點方向。東南亞電動汽車滲透率較低,銷量呈現爆發增長態勢,市場潛力較大。無論各地政策怎么變動,如何獲取市場的認可,這是企業要重點攻克的關鍵。
“大家都說國內'低價競爭'激烈,海外高利潤刺激著鋰電上游企業'一窩蜂'地'出海',但算總賬,都在虧本,大家沒有搞清楚國際市場真正的需求。”業內人士坦言,企業“出海”要關注海外的產業政策,判斷當地的市場需求是否真實存在,“在海外也要尋求多點布局,步子邁得小一點,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使之在面對政策風險時更具韌性。”
在時代高科董事長田瀚溶看來,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去考慮,如果有足夠的市場來支撐,現在就應該去,但是否具備這個條件很難。目前,時代高科在德國、美國搭建了銷售和服務機構,這也是一種策略。
高東波提醒,鋰電產業鏈企業“出海”要考慮當地法律法規,歐盟法律法規體系下,各國還有自己的要求,在環保、勞動權益保障等方面有很多細節規定,企業要提前充分了解清楚。步子邁得穩一點,了解清楚需求在哪里、市場在哪里,這點非常重要。(記者 盧奇秀)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